厦门龙岩山海协作经济区成立以来,厦门和龙岩两市联系愈加紧密,山海协作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磨合中,从原来单一的帮扶向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作发展转变,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整齐划一的厂房、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宽阔笔直的道路、往来穿梭的汽车……日前,记者来到厦门龙岩山海协作经济区(也称合作区)雁石产业园。两年时间,这片破败荒芜的土地“华丽变身”,6栋6.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综合配套楼拔地而起,一座新崛起的工业新城初具规模。
2014年5月份,厦门龙岩山海协作经济区获福建省政府批复成立,成为福建省惟一的市际合作经济区,也是全国惟一同时享受特区和苏区叠加政策的经济区。合作区规划面积约57.5平方公里,合作期限30年,分三期建设实施:一期为雁石产业园,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工贸新城;二、三期为白沙——苏坂产业园,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着力打造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集工业产业、商贸服务、旅游休闲和生活居住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生态文明示范区。
山海协作 互利共赢
以海带山,以山促海,厦门与龙岩的山海协作由来已久。
经过20多年的协作,厦门和龙岩两市联系愈加紧密,山海协作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磨合中,从原来单一的帮扶向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作发展转变。
“以往两市的‘结对’帮扶工作更多体现在厦门对龙岩落实帮扶资金和推动项目建设上。”厦门市委副秘书长、龙岩市副市长、厦门龙岩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蔡蔚荻说:“但‘输血’之外,更要‘造血’。山海协作重在联动发展、合作共赢,这样的协作才是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
厦门、龙岩立足两地优势,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协作、管理合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厦门和龙岩两市立足通过推动两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合作区,推动双方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初步勾画出“2030年建成一座拥有15万人口的现代产业和生态宜居新城”的宏伟蓝图。
对于厦门而言,“地域小”这一难题,不仅影响了厦门一部分企业的扩张,也束缚了厦门的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对于拥有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的龙岩来说,厦门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理念方面的优势,都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提升,并进一步布局符合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的大项目、好项目。
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实现互动发展,合作区走出了一条山海协作发展的新路子。“依托合作区,厦门突破了原有6个区的空间限制,发展腹地往外延伸,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合作区同时当好龙岩对接东南沿海的桥头堡,为沿海产业、技术、资金等融入龙岩架起了桥梁。”厦龙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庄志龙分析道。
项目落地 带活村庄
在位于合作区内的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南卓村中,厦门禾沣现代农业项目如火如荼地建设。
该项目是合作区今年第一季度签约项目,以投资现代设施农业为基础,逐步向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观光、旅游酒店拓展,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项目一期投资3000万元,建设总面积400亩,集绿色蔬果生产、农业科研、自然科普、农业新技术展示推广、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园区,实现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绿色蔬菜、水果。
签约之前,禾沣现代农业项目负责人一行到合作区考察了2次。最终“拍板”在合作区投资兴业,理由有四:政策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
“除合作区内的企业可以同时享受厦龙两市政策这一点外,合作区还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说起合作区的优势,蔡蔚荻如数家珍:“它位于赣南、粤北、闽西的中心区域,拥有漳永、莆永高速和赣龙铁路、南三龙铁路等便利的交通条件,处在厦漳泉龙1小时经济圈内。这里森林覆盖率约达80%,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宜发展农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区高标准规划,提出要打造成‘五位一体’、产城融合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我们相信,它未来会是厦漳泉龙城市一体化的后花园和高品质的农产品供应基地。”龙岩禾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才补充道。
同禾沣农业一样,相中合作区优势和前景的大批项目纷纷投资进驻。目前合作区共签约项目13个、投资总额44.3亿元;意向项目18个、投资总额82.4亿元。
引进项目的落地,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利好。
“我们主动配合企业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发动全村村民出租土地,还给企业出点子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白沙镇南卓村的村民们十分欢迎禾沣现代农业项目入驻。村主任廖木荣介绍,全村一共600亩的土地,租出去400亩,每亩每年可获得912元的租金收入。禾沣现代农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将积极带动当地及周边村民按照绿色、安全农业、高附加值农业标准生产。该公司也将培训周边村民农业新技术和农业生产新模式,对符合绿色蔬菜生产标准的农户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及周边村民转产增收。该村百香果产业就依托项目的深加工平台扩大了规模,种植面积从去年的80亩扩大到130亩。
“企业入驻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的客流量,为我们村发展旅游、增加村民收入提供了条件。”廖木荣说。
规划先行 生态立园
走在厦龙合作区二期白沙——苏坂片区之中,宽阔的江面将白沙镇隔成两部分,错落有致的民居环抱于绿树青山间。
生态,是厦门和龙岩的重要名片,对于厦龙合作区而言同样如此。蔡蔚荻表示,合作区管委会始终坚持“五位一体”、产城融合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定位,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合作区第一个五年(即“十三五”)规划和片区总体规划。“努力打造成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区域,城市与乡村同步发展的田园式城市。”蔡蔚荻说。
合作区特别注重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保护。针对重要水源涵养区、源头区及相关流域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合作区管委会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为杜绝水源污染,管委会还积极推动生猪退养等工作。仅雁石片区,就推动关闭了33处、1.9万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
管好了“自家田”,也要防好“外来源”。为了确保实现绿色发展,在企业引进上,合作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对入园企业严格把关。合作区设立以来,来自沿海地区的一些化工企业主动与合作区对接,为保护生态,管委会一律将这些企业拒之门外。
高标准确保了环境质量,引来了一批健康、生物医药等项目。北大未名生物经济园项目、华厦眼科医院集团的龙岩眼科医院项目、厦门饶天投资公司的生物农业产业化基地项目等纷纷与合作区签约。在合作区考察时,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董事长潘爱华还将其称为“没有污染的地方”。
眼下,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越来越多,合作区正成为新的投资热土。
同时,龙岩市有关部门已经梳理出合作区周边20个生产生活配套设施项目,正在制定实施项目建设推进计划,加快推进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步伐,这将为合作区的开发、建设、招商、运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目前,福建省和厦门、龙岩两市专门扶持合作区发展的具体意见正在制定中。我们将按照规划,以建设‘五位一体’、产城融合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发挥好厦门、龙岩两地互补优势,着力打造东接厦漳泉大都市区的桥头堡、厦门城市生活的后花园,把合作区打造成为厦龙两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望着眼前绿树环绕的生态环境及初具规模的产业格局,蔡蔚荻充满信心。(经济日报 记者 薛志伟 通讯员 孔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