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学校号召在校生举报订餐、送餐情况,对外卖一禁了之。这样的做法,引起坊间热议。
放眼校园,各种“跑腿”服务随处可见,甚至同学之间也出现了雇佣现象。“懒人经济”的兴起,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引来萎靡精神状态等担忧。本期微议录,我们摘编了几篇读者来稿,一起为“懒人经济”把脉。
——编 者
不能有懒人思维
有过这样的体验:手机一键下单,外卖就到了宿舍楼下,一开始觉得跑下楼就可以拿热腾腾的饭菜很是满足,但是渐渐地连下楼都懒了,就产生了希望有人把外卖直接送到门口、交到手上的想法。“懒人经济”提供的便利,慢慢变成了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该苛责的并不是这种经济模式,而是使用它的方式和出发点。如果有人只是因为打游戏,或者习惯了“宅”的生活,那么“懒人经济”无疑助长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如果有人是为了节约时间学习、工作,或者是食堂打烊后无可奈何的选择,那么“懒人经济”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懒人经济”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但不能有懒人思维、懒汉习惯。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人错误地使用就对它采取否认的态度,而应该积极发挥这种模式有利的一面,助力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王诗佳
应对也需逆向思考
“懒人经济”在高校蓬勃兴起,在校生只需在线下单、不出寝室,就能享受上门服务、满足日常所需。然而,食品安全难保障、外来垃圾影响校园卫生等问题,也让管理者头疼。
学生不吃食堂叫外卖,除了一部分人因为学习工作匆忙而无暇用餐,还有不少是因为学校存在服务短板。假如菜品足够丰富又价廉味美,“外卖大军”想必也就盛况不复。从这个角度看,“懒人经济”反而该让管理部门多加反思。
善待新生事物,更应主动担当。应对“懒人经济”,学校应主动补短板、强管理、优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比如在人性化后勤服务上下功夫,在食品安全、供应企业资质上强监管,在提高个人安全防范、动手能力上多引导,让校园服务与“懒人经济”无缝对接,岂不更好?
——@庄永明
对“懒人经济”因势利导
“懒人经济”的兴起和壮大,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怕学生频繁叫外卖,会形成一种孤立封闭的生活状态,影响健康成长。
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所谓的“懒癌”,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青年的消费行为对社会的消费风向有重要影响,“懒人经济”只不过是迎合了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在这种供需关系里,线上的消费同部分人的线下劳动相结合,不仅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就业面。在享受物美价廉服务的同时,更多的人还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线下时间,发现生活中的更多可能。
说到底,“懒人经济”是市场经济精细化分工趋势的结果。但检验一个新事物的标准,不仅要看短期是否降低成本、能否带来收益,也要探寻长期发展的潜力、增长的空间。与其围追堵截,简单“一刀割”,不如培植沃土、留待观察。在尊重个性选择和需求差异的基础上,对“懒人经济”因势利导,丰富市场经济的活力。
——@李育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