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我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是由政府主持的计划工作决定要素资源的配置;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则是在多个市场主体充分参与、有序竞争的模式下决定要素资源的配置。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更有效率的形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就是把政府所掌管的资源(人力、物资、资金、外汇等)不断转给各类市场主体(主要是各类企业),这就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通过这一改革,主要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统一平衡的各类要素资源,逐步转为由各类市场主体掌握(要素资源在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转换,主要通过增量变化渐进调整),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决定其配置。因此,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就是完成要素资源配置由政府向市场的转换,就是根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完善好各自的必要职能。
二、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是以众多市场主体为微观基础、开放有序竞争的经济。通过市场主体的自由参与和有序竞争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不断提高商品、服务的使用价值,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目标,克服对市场的种种偏见。例如,担心一放就乱;从市场规则不完善所出现的假冒伪劣,以不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等弊端出发,否定市场作用;从市场竞争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出发,否定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等。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市场规则不统一、不完善,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结果。要通过改革,加快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在坚持市场方向改革的同时,也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必须切实防止认为政府无用、一切交给市场最好的思想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把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优势,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日益完善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不仅“蛋糕”要做得大、做得好,而且“蛋糕”的分配和使用要惠及全体人民。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还表明,市场调节下,经济主体(厂商或个人)的活动存在外部性影响,其中包括负面影响,这些是市场自身难以调控的。从宏观层面看,市场调节的经济运行,也存在周期性震荡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过于强烈等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仍然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因此,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三、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政府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加快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在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2016年又取消165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清理规范192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20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增强监管的有效性;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公共产品采购、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也通过PPP等方式引入各类企业主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进一步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完善各自职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国内外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必须相应调整生产关系,加快改革步伐。特别是要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着力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政府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强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同时要根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不当行政干预。要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要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等任务,加快提升政府在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障、扶贫和低收入群体保障等方面的职责和能力。要总结PPP等公共服务、公共资源配置领域政府与市场更好结合的模式,加快补齐这些方面政府职能的短板。要着力抓落实,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使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