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电子日前宣布,将投资3.8亿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arolina)建造一座家电制造工厂。此外,富士康、富士康子公司夏普和台积电等均考虑在美国建厂。上周,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曾表示,富士康将于8月初公布在美国的投资计划。郭台铭还称,未来5年富士康在美国投资额预计将超过100亿美元。
重振制造业是特朗普的重要经济政策之一,他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威胁”称企图离开美国、解雇美国员工、在他国建厂却想把产品售往美国的企业,都将征收高达35%的惩罚性税收;同时承诺在美国建厂、投资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之后,福特、丰田、本田、苹果等相继宣布在美国建厂。富士康美国建厂,更是引发了制造业在中美两大市场中取舍的猜想。
我们不禁要问,富士康们去美国建厂背后的制造产业流动规律是什么?难道制造产业能沿着总统特朗普的“权杖”逆流?只有厘清问题的实质,才能确定我国制造业的应对策略,光是喊“不要让富士康跑了”等口号是无济于事的。
咋一看,一些市场主要在美国的跨国公司受到特朗普的“威胁”后,纷纷表态要在美国投资建厂,但应付式表态居多。即便富士康,也是因为液晶屏面板“运输成本高”才在美国建厂的,“富士康跑了”或是杞人忧天,富士康广州砸610亿元最先进显示器项目今年初已经动工。另据《华盛顿邮报》3月29日报道,特朗普威胁难阻企业外迁脚步。
现代经济中,产业聚集在制造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比资源优势更能降低成本。研究发现,满足初期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以后,税收等优惠政策对外资不再是主要的吸引力,资源优势也不是太重要,聚集经济特别是产业关联、需求--成本的关联才是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驱动因素。从公开的资料看,富士康在国内通过各种政策优惠后,纳税很少,在全国各地对财政贡献普遍都不高,因而可以推测,税收并不是富士康美国建厂的主要原因。
这表明,目前宣布美国建厂的公司本质上是跨国公司多国生产的产物,总统的“权杖”并不能改变制造产业聚集和流动的本质规律。那么,什么原因使得某一工业从一个区域迁移至另一个区域呢?
具体来说,产业聚集和迁移要分成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劳动力池共享、专业化投入等都是“基本因素”;第二个层面是市场因素如市场需求、产品差异性、市场关联、贸易成本等;第三个层面是知识溢出效益。这些因素远比总统“权杖”更具魔力,才是真正决定制造业聚集和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从目前来看,美国尽管降低税收的幅度不小,但人工等综合成本依然远远高于中国。以iphone为例,在美国组装和美国制造成本要高出100多美元。制造业等生产部门将越来越多离开中心进入外围地区,这是现代经济增长一个根本性趋势,富士康等制造业不太可能因为总统的“权杖”大规模逆流到美国,其主要生产部门仍然会留在中国、印度等国家。
富士康美国建厂是基于“运输成本”等给特朗普一个“顺水人情”,但背后蕴藏其布局“知识溢出”企业战略,也折射出当前制造业的产业聚集因素的权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产业聚集的程度的提高,第二层次“市场因素”超过了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等“基本因素”,之后知识溢出效益在“新制造”(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聚集)中的地位更为最重要。
近年来,富士康在外人的印象中还是“代工厂”,但其核心业务已经在悄然改变,在纳米科技、云端运算服务等高科技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美国建厂或是富士康布局“知识溢出效益”的重要一环。
当前我国制造业尚在第一个层面竞争,高度依赖劳动力成本的代工企业等初级制造业,部分企业从我国转移到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这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真正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业聚集中心,没有知识和技术的支撑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是总统的“权杖”(惩罚和“减税”)带走了我国制造企业,我们必须从产业聚集的更高层次如市场因素、“知识溢出”来吸引、留住制造企业,这才是我们“不要让富士康跑了”的正确应对策略。
(作者:盘和林,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