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适应区域发展新形势,制定和实施好区域发展战略,需要重视处理好“老”与“新”、“大”与“小”、“条”与“块”等一系列关系。
“结对子”的“老”与“新”
对口帮扶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政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20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逐步扭转,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在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这个“老传统”要长期坚持下去。
还要看到,对口帮扶主要是东部发达省市对西部相对落后省市的扶贫开发与对口支援,在东部地区内部省市之间的区际合作也需要加强。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组织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是推进东北振兴与“三大战略”对接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促进跨区域合作的创新举措。此次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开展对口合作是一种区别于对口帮扶的新型跨地区合作模式,这种“结对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强扶弱”“好帮差”。对口合作应不再完全是传统的以投项目、给资金等方式进行的合作,更主要的是理念、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合作”方面的对接,让市场说话,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以对口帮扶与对口合作为抓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东部与西部、东部内部省市之间的区际联系会更加紧密、合作会更有效。
空间尺度的“大”与“小”
由国家主导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大的空间尺度的跨区域发展战略上,“十三五”期间已明确要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我们在全力贯彻落实好四大板块的战略和三大战略以外,也要注意实施小的空间尺度的区域政策,优化区域政策的地区指向,制定相对精准的区域政策与规划,实施分类指导,在空间上突出重点。可以根据资源禀赋、区域特点、功能定位、增长潜力等特点,来确定支持的重点地区和支持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规划的指导性与针对性就越强,也越能精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解决其所面临的瓶颈制约。比如,在小尺度空间单元区域政策的制定中,可以考虑更加注重制定小尺度、跨区域、更精准的大都市区规划等。
发展思路的“条”与“块”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区域发展重心不断转移调整,已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部分地区或城市群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出发,陆续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十三五”期间,要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这些都助推了原有的经济区域由“带状”转向“块状”发展,形成了若干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巨大城市群。
我们要重视城市群的“块状”发展。在现今国际竞争格局中,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取决于是否有若干个综合经济实力强大的区域或城市群,它们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制高点,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带动周边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我们在未来区域发展思路上要进一步处理好“条状”与“块状”关系,加强群带耦合。一方面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另一方面,要促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成熟型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带串群、以群连带,进一步加强群带耦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 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