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辽宁省卫生计生委宣布,全面取消三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静脉输液。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以来,多省份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新京报)
这看似不过是回归常识的理性决定,在国内医卫环境下,却并不容易。按世卫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应遵循“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而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则是反过来的,几乎异化为“能打针决不吃药,能打吊针绝不打小针”。
卫生部2013年发布的“用药十大原则”,也明确了“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向世卫标准靠拢。各地也多有回应的尝试和努力。可是,积习难改,根除这一怪状,难以速成。
记得我第一次打吊针,还是小学六年级,那是二十年前。那时印象里,吊针还是和住院挂钩的,一般头疼脑热,从来是拿点感冒药,口服了事。而现在,随便走进街边小诊所,哪怕是感冒,医嘱也都是三天一疗程的吊针起步。不过二三十年,为何输液为王,蔚然成风?据说,受访医生表示最初也很委屈,有患者拍桌子,点名要攀比式的省时高效的输液。但,你看看眼下的热播剧《急诊科医生》也晓得,大部分病患也多是“医盲”。医生不是卖鞋的服务员,不能一味迎合。
输液成灾和抗生素滥用是一体两面的。输液风险和危害,主要就在于直接静脉注射,省去了口服药、皮下注射等“人体综合过滤”缓冲防御机制,直接进血液,对症诚然见效快,可一旦有不良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等,将非常致命。且输液涉及配药、注射器、针头等环节多,出错率高。调查显示一半输液是不必要的,且有一半输液都会“出错”。而且,这种简单粗暴的大剂量的“直给”,包括抗生素的滥用,长此以往,还会削弱人体免疫,同时增加一些病菌耐药性,所谓“超级细菌”就是这么培育出来的。
之前引起特别关注的儿童抗生素滥用问题,和输液成灾,是同一个问题。都是没有针对性给出对症适量的药物和疗法,而是“以不变应万变”。就类似拿高等马对低等马的“田忌赛马式”治疗,总以高一档的药应对低一档的病菌,甚至用最偷懒的抗生素对抗一切日常病症……日复一日,病菌的耐药抗药性就这么滋长。用药的偷懒,其实就是帮细菌“练兵”。
因此,包括不必要输液在内的“大处方不止”背后的以药养医利益模式、遇病不细究,“输液加抗生素”的“条件反射”,到了迫切需要终止之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