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文,从12月1日起,我国将调降187项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这是我国自2015年以来第四次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我国为何屡次降低消费品进口关税?此次调整涉及哪些商品?释放何种信号?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采访。(11月26日《经济日报》)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消费了全球近46%奢侈品,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众所周知,降低进口关税,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消除国内外消费的价格差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对之策。基于此,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4次降低了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特别是,今年这次平均税率由17.3%降至7.7%,涉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187种商品,可以说力度最大。
然而,降低进口关税,仅是遏制消费外流第一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外流问题,须从供需两方面着手,多途并举,形成将海外巨额消费拉回国内的合力。首先,在调整关税的同时,应有配套措施跟进。比如,进一步细化关税与部分商品的减免税政策。中国进口商品税率是全球最高的国家,目前进口关税一般是15%到25%之间,而且还需海关检测、进店检测等环节,销售过程中还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这使得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一般会比原产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因此,降低进口商品税率,可以将大部分购买力留在国内实现。更何况,关税和特别消费税税率下降或免税,不仅有利于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还可以扩大国内消费,带动高端产业的整体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进口商品国内和海外“同价”。
同时,应正确引导进口商品消费,培植健康的消费文化。中国进口商品消费,不单是取决于年龄和收入,更多的是取决于“消费心理”。中国人消费进口商品的根基,在于“消费文化”,而不是产品本身。在中国,进口商品大都是用于礼仪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场消费力就来自于社交心理,这恰恰也让很多人在境外购物和在境内购物有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因此,要引导国内的消费者,摒弃“消费进口商品就是奢侈浪费”的片面消费观,为国人名正言顺地消费进口商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特别是,打造民族品牌,是遏制消费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缺少自己的品牌,令人尴尬。而缺少品牌的大国,却成为全球境外消费第一大国,这种反差是对中国民族产业的极大讽刺。国内品牌的奇缺,也正是消费外流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倾力打造民族品牌,逐步实现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的质变,增强国产品牌的吸引力与公信力,让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再“舍近求远”,在家里尽情消费国产品牌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