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到增长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指引下,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推进三大拓展,加快实施六大举措,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重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
着力推进三大拓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单单要实现研发投入多、知识产权产出高等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科技成果更多惠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要在战略部署上着力推进“三大拓展”。
一是拓展产业领域。既要进一步突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力度发展绿色、健康、信息、能源等战略性产业以及知识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也要充分发挥创新推动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更要大力促进网络、信息、生物、新材料等现代科技加快与文化、旅游、物流等服务业融合渗透。
二是拓展创新主体。既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又强调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要为企业这一创新的发动机持续添油加力,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加计扣除政策支持力度,建设企业主导的高水平产学研合作机构,引导高端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持续推进商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为大众创新创业降低制度门槛。
三是拓展创新基础。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硬”基础支撑,要加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前沿尖端领域技术攻关力度,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整合资源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软”基础,就是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深入推动教育改革,加强创业创新教育,改革技术移民制度,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持续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运营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加快实施六大战略举措
一是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发展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估实施机制。在现行定期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考虑增加2到3个反映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的相关指标,例如全要素生产率、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比、创新型企业数量及变化情况等。加快推进地方干部、国有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等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改革。鼓励各类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民间智库、企业研究院等发布创新发展的综合情况及行业、企业创新情况的指标、指数。
二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选择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汽车、钢铁、石化、轻工、纺织、文化、旅游、农牧等若干行业,制定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制定切实的政策保障措施。还要切实推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县域经济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以普惠性政策手段持续优化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创新模式吸纳企业参与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重大技术攻关。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
四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的“主攻部队”,甄别未来一段时期创新创业的“主攻方向”。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厘清近中短期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带来行业格局颠覆性变化的突破口和重点方向,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向孕育商业潜力的方向聚焦。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支持创业平台建设。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创业创新生态。
五是加大重大技术攻关,着力构建先进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要在整合现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完善实施机制。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化整合国家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加快建设关键领域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网络化服务平台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鼓励科技基础设施、创新载体、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社会开放创新创业平台、计算存储设施和数据资源,提供技术研发、标准和产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等。
六是着力打造汇聚人才、知识、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生态。创造汇聚更多创新人才的教育和用人环境,以素质教育弥补应试教育弊端,持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于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环境。创造吸引更多资金支持创新的投融资政策和制度环境。完善财政资金补贴创新的方式手段,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示范和撬动作用。针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支持创新中遇到的抵押物不足、回报周期长、不良资产率高等问题,积极引入担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以投贷联动、政府联合金融机构风险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向早期投资、风险投资倾斜。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战略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