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针对报告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深圳特区报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蔡昉做出解读。
新矛盾表述引出更具针对性的社会发展任务
十九大报告开篇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新矛盾呢?
蔡昉认为,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重新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他表示,应该从三个方面理解“新矛盾”。第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表述内涵更加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剔除物价因素增长了16倍,随着数量的提高和满足,需求愈益表现为多样化、多层次和更加公平均等的诉求,需要更准确的表述。第二,我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稳居第二,“大”已经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在越来越多的科技、工程、生产领域也加入“强”的行列。“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再能准确表达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第三,“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对于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具有针对性的,如区域不平衡、收入差距以及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等等。所以,从新的表述中可以引出丰富的政策含义和相关任务。
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针对这一战略目标,蔡昉认为,这个战略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之前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是有机衔接的,任务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正处在“攻关期”,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给出了完成从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完成新常态的攻关期的任务目标。十九大报告对此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虽然这是一个经济学专业概念,但是它确实能够抓住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要害,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贯彻落实。另外,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又好又快发展”修改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衔接,是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面内容的充实和完善,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根本指导和硬性要求。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终极体现
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报告中首先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为何要强调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呢?
蔡昉认为,首先,从问题的基本层面上看,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终极体现。世界经济史表明,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日本、德国,大国经济崛起大都表现为大而强的实体经济的成长,特别是制造业的高度发达,具有全球范围的竞争力。而且,保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实体经济及其竞争力保持稳定。这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特定时期,产生了过度脱实向虚的趋势,如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投资和人力资本都从实体经济领域蜂拥而至金融行业等非实体经济领域,一方面削弱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导致就业岗位的流失,另一方面助长了泡沫经济。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也是从脱实向虚开启的。其次,从针对性来说,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立足于世界强国行列,归根结底也要靠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并且,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以后,投资者在货币供应宽松的情况下,也倾向于寻找与竞争力无关的非实体经济领域进行投资,导致债务居高不下的情况,累积起金融风险。我们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既包括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包括围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服务业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当前全球经济全面复苏还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暗流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面临哪些挑战呢?
蔡昉认为,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全球经济已经呈现复苏势头,但是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民粹主义政治和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的逆行趋势已经有所表现,贸易增长和对外投资增长也呈现乏力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实体经济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存在新的机遇。由于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层层壁垒,以及全球经济增长尚不强劲,国际市场仍不足以产生足够大的对于制造业需求的刺激作用,即世界经济的新平庸必然转化为我国外需的新常态。具体来说,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既包括全球贸易的缓慢增长,也包括随着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我们要越来越多地面对与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以及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纠纷等摩擦因素。
他强调,“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加快向内需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国际背景也为我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换代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政策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今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根据竞争力表现,通过市场的筛选作用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而市场范围越大,竞争越激烈,生产率提高的动力也就越强。”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综合要求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蔡昉认为,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对发展实体经济尤为重要。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劳动力丰富、人力资本改善速度快、储蓄率和资本回报率高等有利条件。而这些因素都是人口红利的表现,即正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才创造出这些有利的发展条件。虽然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式的变化,从2011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人口抚养比逐年提高,上述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迅速减弱。引领新常态要求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就是指从上述因素驱动的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创新表现在多个层面上,要求是全方位的,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综合的要求。
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那么这个“新”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蔡昉表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首先是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其次是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第三是重申和指出了一系列开放新格局的原则,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开放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一个创新之处,是指出中国日益深化的对于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就是说,我国开放新格局是把传统的贸易、投资等开放现实,与中国争取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结合起来。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分享的历程和经验,实现世界经济史是前所未有的高速持续经济增长,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扶贫对全球的贡献率高达75.7%,打破了所谓的扶贫效果“边际递减律”,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的奇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推进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以及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都是中国对人类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也开放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