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网言众议 >> 正文

听书不如看书?你怎么看?

http://www.newdu.com 2017/12/27 北京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作家毕飞宇推出了首部音频节目《毕飞宇和你一起读经典》,成为知识付费最新的话题。近来,各种知识付费的创业风起云涌,似乎成了互联网产业新的爆点。但相对应的,各种批评也不绝于耳,很多人认为,所谓知识付费,只是二手知识,甚至不算是知识。但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成为知识传播新的途径,如毕飞宇,他认为,在人类的历史中,知识通过口口相传的时间,远多于文字。

  ●正方

  听书很好

  但要防止弊端

  张国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我听书比较多,总体来说,我认为听书有很多益处。首先解放了眼睛。对人来说,眼睛不仅关系到视力,也和一个人的身体、精神有关,通常情况下,眼睛疲劳了,整个人身心都会跟着疲劳,眼睛放松了,人也就放松了。

  互联网时代,电子屏幕占据了人们绝大多数的注意力,眼睛早已经不堪负累,相对来说,听书就比较好,如果是在家,还可以放开音响、免提等,避免长时间戴耳机造成耳朵损伤。而且听书还不耽误做别的事情,不论是做家务也好,还是干点儿别的事情,放一段朗读的音频来听,即轻松,陪伴人读过枯燥无聊的时光,又能给人愉悦的感受,这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有时候,听书还能获得读书所不能获得的乐趣,比如有些轻松的话题、短小的故事,其实听比读有意思,还有一些特别有韵味的文章,比如诗词、散文等,如果有一个好的朗读者,对听众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小说中也有这样的,小时候我们常听《说岳全传》《杨家将》等,同样的书,读起来就远不如听名家说书更有趣味,这也是听书的一种附加值吧。

  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碌,时间被割裂成一个个碎片,让每个人都拿出大块的时间去阅读,确实不太现实,但同时,人们学习的需求又在增加,这样的情况下,听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什么听书能够在短时间里风行起来,它符合了现代社会碎片化的特征,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种知识经济,听书模式的流行,在知识的传播、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知识分子利益的实现等方面,亦有好处。我们的高效、研究机构中,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才华、有思想、有深度的老师,但一直以来缺乏更好的传播渠道,他们固然可以通过讲课来传播自己的知识、思想,但范围毕竟很小,有了听书这样的渠道,一堂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听,那些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也更有用武之地。

  当然,听书流行的同时,一些乱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些问题可能只是新事物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坎坷,但有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听书这种新的传播方式的生存根本,不得不注意。

  作为互联网中的新兴产业,听书领域也同样存在互联网产业的普遍问题,一哄而上,跟风者众多,这必然导致各种产品的良莠不齐,不是每个人都能把书讲好,真正有学养、有思想、且能够适应大众传播的学者毕竟有限,于现在市场上的供应量不成比例,大量的产品粗制滥造,消费者花了钱,却得不到好的服务,必然会对听书失去信心,据我所知,有人在不同的平台订阅课程,短时间里花了上万元,但却并没有真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收费问题不可小看,知识经济,毕竟有个经济,但现在的经济逻辑,其实非常混乱。首先是价格问题,一本书分成上千集,听完得花好几百元,如果买书,也就二三十元,这个差价太大了,对消费者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不可持久。其次,收费模式的问题,有些平台取消的打赏功能,转为充值买礼物,还有的平台连打赏也分成,而且分成比例极高。事实上,大部分朗读者并不拿平台的工资,都是业余爱好,义务朗读,却连微薄的打赏也被平台分走大半,这直接破坏了朗读者和听众的兴趣,也破坏了听书产业的生态,值得注意。

  ●反方

  听有益处

  但终究还要读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我听过一些书,但大多数都没坚持下来,听了一段就放弃了。主要是觉得麻烦,尤其是长篇小说之类,听到后来,往往忘了前面讲过什么。

  其实,听书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物,在互联网没有诞生之前,广播电台也有长篇小说联播的节目,当然没有互联网这么方便,可以点播、可以回放,随时随地都能听,但总体的形式其实差不多,对于那些相对固定的听众来说,也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听书当然有它独特的益处,但我依然觉得,听书不能代替读书,从我个人来说,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做批注,每有所得,就写在旁边,听书显然没有这个功能。其次,听书也不利于思考,读书的时候,喜欢哪一段,可以反复咀嚼、品味,有感触了,可以停下来慢慢思想,听书虽然也能做到,但显然比较麻烦,翻来覆去地倒退、快进,也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听书和读书的区别不止于此,从根本来说,从读书到听书,不仅传播方式变了,人的感官活动也变了。读书是视觉活动,听书是听觉活动,人和文字、知识接触的方式变了,感受当然也完全不一样。

  从形式上看,文字更抽象,读书适合慢慢品味、咀嚼,而听书适合浮光掠影地了解。从情感上看,读书的时候人更加理性、更容易反思。而声音更感性,听书的时候更多是情绪的体验,同时也更容易被朗读者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

  这两种方式很难说哪一种更好,比如读一本古代的经典,一个人慢慢阅读,会反复去思考,去琢磨其中的意义,遇到不懂的,会去查资料,探求真相,他的情绪却不太容易被书中的内容所带动。而如果有一个人在那里声情并茂地朗读、讲解,听者就不太容易去思考,反而更容易被朗读者、讲解者带动情绪,甚至被讲解者的情绪所裹挟。

  听书更感性,并不是说听书不好,只是适合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需求,同样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绘声绘色地朗读,把故事讲得精彩纷呈,听的人从中感受到愉悦,因此得到休息和享受,这是一种。换一个角度, 午后的阳光下,或者静谧的夜晚,捧着一本书,慢慢地品味经典的美妙,思考经典中经久不灭的东西,又是另外一种收获。

  所以,我认为听书固然有它的作用,也有它的市场,但终究代替不了阅读,听觉的感受也代替不了视觉的感受。

  也许有人认为,听书是知识传播的新形态,或者另外一种形态,但我觉得,这一点或许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固然,我们在过去也有大量口口相传的经验,但并不代表着口口相传的方式胜于文字,事实上恰恰相反,口口相传的局限性非常大。过去最大的问题是储存,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把所有接触过的信息都背下来,不可能把《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诸多书籍都记住,他可能也会讲这些故事,但讲出来的与原文肯定有差别,甚至很可能每次讲都会有细微的差别,这也正是文字代替了口口相传的原因。当然,在今天,储存不是问题了,那些朗诵、讲述,本身也是通过数字技术储存下来的,但新的问题也同样存在,比如朗读往往也有再创作的意味,同一部书,不同的朗读者朗读,听众的感觉也不一样,再如反思、辨析的问题等,这些不能说是缺点,但确实是它和阅读的不同。

  ●主持人说

  不能被声音代替的

  从表意到表音,人类文字的进化中,文字本身的意义,一直在不断地消退。汉字是唯一保持形态稳定的文字,许多汉字中,仍旧保留着人类原始的记忆和经验,这些记忆和经验千古流传,积淀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

  在以汉字书写而成的文章书籍中,阅读者不仅能够获得书写者所叙述的内容,还能通过文字本身,获得额外的体验,对于使用汉字的人来说,这无疑也是一种阅读的乐趣。

  即便如此,汉语也并非纯粹的表意文字,形声字的出现,本身意味着,汉字早就从纯粹的表意文字,转变为表意兼表音的文字。而在汉语世界之外,表意文字几乎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被表音文字所替代。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表音文字中,听和看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呢?一本表音文字写成的书,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感受,究竟有什么是听觉不能代替的呢?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主持 周怀宗

Tags:听书不如看书?你怎么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