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欧阳宸认为,金融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和关键支撑。金融扶贫要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需要对象精准、区域精准、用途精准、方式精准、政策精准。我们要树立必胜信念、继续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扎实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为人民谋幸福。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2018年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发展的辉煌成就,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展望新一年重点工作,惦念着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贺词蕴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激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彰显了天下为公的大国胸怀,是温暖人心的新年序曲,是振奋人心的奋斗旋律。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从现在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依然任务艰巨。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勇于决战决胜,才能完成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千秋伟业。
正所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破解民生难题,最根本的是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人民生活就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群众是开发式扶贫的主体,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建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帮带机制,为想干事、能干事的群众建立资金、技术、项目的扶持机制,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扶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扶贫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和关键支撑。金融机构要将助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用好用活国家多重利好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杠杆撬动作用,多渠道、多方式深度服务脱贫攻坚大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延伸金融触角,突出精准发力,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还要强化政策宣传,抓好项目对接,完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确保贷得来、用得好、还得起。同时要加强资源统筹,加强工作指导,加强督查考核,推动金融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金融扶贫要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需要对象精准、区域精准、用途精准、方式精准、政策精准。
对象精准,就是要精准选择金融扶贫对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点带面、定向支持、动态随访,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建档贫困户、搬迁移民家庭、助贫经济组织等的支持力度。区域精准,就是要抓住金融扶贫的区域重点,加大信贷和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项金融资源向重点贫困区县倾斜,做好区域扶贫的重点支持、精准对接。用途精准,即金融资金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商贸流通和投资领域,发挥好金融扶贫的内在支撑价值,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方式精准,即金融扶贫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个人创业就业、居民财产性收入等领域,创新金融扶贫实施方式,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政策精准,就是要做好金融扶贫的货币信贷政策、监管和服务政策、财税政策的配套支持,明确政策分工和着力点,优化金融扶贫政策环境。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我们要树立必胜信念、继续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扎实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为人民谋幸福。
(中国绿发会绿色金融工委副主任,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投融资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创新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欧阳宸)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