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并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升到“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的认识高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顺利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壮丽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以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为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需要将其放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考虑,首要内涵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的经济体系。
这样一种导向的经济体系,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机械地国际对标,将现代化经济体系简单理解为业已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评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否已经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标准应该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持续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方面,现代性不等于现代化。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经济体系不同,面向现代化的或现代化导向的经济体系,应是一种适应性强、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具有较强体制可改革性、制度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结构处于快速变化过程中,长期潜在增速仍然较快,企业纵向流动性强,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等特征。
另一方面,现代化不等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许多业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贫富差距、阶层固化问题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导向的经济体系,既要能推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也要有更和谐的生产关系,更好处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还应更加注重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和阶层固化问题。所以,现代化目标导向的经济体系是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体系,是与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共容的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代化的统一体
经济体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全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出发,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三个视角去理解。
其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力视角下,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现代化生产力为支柱。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载体是“四个协同”的产业体系,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四个协同”的产业体系,要将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或实体经济发展协同起来,通过每一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配置结构的优化,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本依靠是激发人的活力。激发人的活力,要抓住企业家、科技人员和党政干部三个“关键少数”,调动创业人员这个“绝大多数”,充分释放其谋事创新创业的活力。此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代舞台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目前,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和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抓住这次机遇。
其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生产关系视角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一是构建市场机制有效的经济体制,关键是要有产权制度完善的市场主体和市场化的要素市场。二是构建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关键是要有激发三个“关键少数”和一个“绝大多数”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力的体制机制。三是构建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政府更好发挥作用而非更多发挥作用的体制。一方面,需要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使政府的调控和监管有抓手;另一方面,需要平衡好政府“强监管”和“包容式监管”能力。
其三,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经济体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互动方面,主要是要确保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体制可改革性。“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需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经济体制不断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力。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紧扣这一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体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解决主要矛盾,关键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这需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解决不充分发展问题;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为支撑,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创新发展方面,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结构的再平衡;维持较高的企业纵向流动性,使新创企业有机会成长为大企业。共享发展方面,需要防范化解资产泡沫;推动产业扶贫和完善托底性社会政策,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以人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发展方面,需要构建更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新型工业化,通过多种方式让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群众有更多机会参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绿色发展方面,需要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和参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开放发展方面,需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
第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宏观基础。通过去产能、降成本和补短板,增加有效供给,切实提升供给体系质量,解决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失衡。与此同时,推进经济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推进去库存,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在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得到提升基础上,实现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另一方面,要促进创新创业,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创新既包括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也包括制度创新;创业既包括经济或商业意义上的创业,也包括党政干部的有为或创造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此,微观层面要抓住企业家、科技人员和党政干部三个创新创业的“关键少数”,优化制度供给,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中观和宏观层面,要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发展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维持较高的企业纵向流动性,为创新创业提供不竭动力。
此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产业支撑,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需要面向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和服务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和动能转换;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的集群优势或产业配套优势。(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赵昌文 朱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