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国范围内被刷屏,源于他在山东省22日召开的“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他在讲话中历数了山东经济发展的短板,包括改革开放意识不够强,科技创新力滞后,区域优势减弱等,甚至坦诚地指出:“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窘境。
俗话说,家丑不外扬,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却对外界历数山东经济发展中的“家丑”,非同寻常。实际上,2017年山东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反弹琵琶、自曝“短板”,主要目的在于鞭策山东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固步自封。
对于刘家义主动找短板、补短板的战略思维对么弥足珍贵,外界已经有广泛的热议与赞誉,在这里无须赘言。笔者认为,山东省此次会议透露出来的区域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议题,以及刘家义用很大篇幅所表述的“科技创新”,更值得各个省份的关注与借鉴。
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之一,“新旧动能转换”本质上就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具体来说就是实现区域内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即从产业的低端化、规模化增长转向高效益增长、高质量发展。窃以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突出技术导向。
产业结构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及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指标之一。产业结构优劣评价是一个动态性过程,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得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例如,山东省过去在工业化初中期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与区域内的资源结构、全国地区产业分工等是匹配和相适应的。但到了工业化后期某些产业由于环境污染、耗能等问题可能就不合时宜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产业结构变动了。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有三个基本导向:技术导向,即向高技术化方向转变;结构导向,即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资源导向,即资源型产业占主导。而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其导向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一是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基本特点;二是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总水平,包括区域已有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三是全国区域分工的需要。
根据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的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山东全省人均GDP达到72851元,增长6.5%,按年均汇率折算,系首次突破1万美元。而人均1万美元,是公认的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山东全省进入发达地区行列,也意味着山东省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总水平决定了山东省必然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产业变动的前途不在于扩大产品的数量和产业的规模,而在于新产业、新产品,单靠几种传统产业、几种产品是无法满足市场日益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并且会遭遇到区域内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瓶颈,而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是必有之路。因此,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突出技术导向,即在结构调整中大力提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的比重,直至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
一言以蔽之,山东省必须从当前资源型、重化性产业结构向产业高级化、技术化变动,彻底告别产业层次低、质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等“心头之痛”。正如刘家义所说:“实践证明,在科技革命面前‘无问西东’,谁抢占了科技高地,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大量事实表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只要我们积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就能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不断提高经济创新力,再造山东创新发展新优势。”
毫无疑问,山东省产业跃进的方向只有“高新技术”和更广义的“创新驱动”一条路可走,区域产业结构“新旧转换”必须突出技术导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产业环境改变以及改革开放等因素,区域经济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新旧动能转换”不仅要立足于自身条件,还必须考量国际、国内竞争对手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技术导向”的趋同性,即便是西部经济后发展地区也不可能单一选择“结构导向”或者“资源导向”的模式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包括山东省在内,都不能围绕原有产业结构兜圈子,必须另寻新路,采取结构导向与技术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速实现产业结构转换,一方面提高耗能少、污染少、精深加工、附加值大的产业比重,使得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从规模化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跃进;另一方面,以高技术、互联网等向传统产业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从而真正实现区域内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这恐怕才是刘家义撂狠话“报家丑”的更深层次意义所在。(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