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间的牛奶场,与国际货币市场风云,似乎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其实却有着产生“蝴蝶效应”的关联。
最近,一些地方出现“奶贱伤农”的情况,牛奶卖不掉,养殖户不得不将新鲜牛奶倒进水沟。卖掉还是倒掉,对养殖户来说是一本经济账。收购订单太少,多出来的牛奶无处存放;运出去卖吧,加上运输及销售成本,最终却可能赔本,于是索性倒掉。
当前,牛奶收购价格下降,直接原因是牛奶产量过剩。在这背后,除了农牧养殖业常见的“大年”、“小年”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进口奶带来的冲击。眼下,进口乳品价格甚至低于本土产品。
为何进口乳品价格明显下跌?近几年,随着国内乳业国际化脚步加快,大型企业深入海外奶源地合作采购、收购兼并,使中国市场在乳品议价权上更占主动。但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要归结于汇率的变化。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除了人民币兑美元略微贬值外,人民币兑其他多种货币大都呈现升值走势。由于人民币的走强,以人民币计价的许多国际商品都变得更便宜。有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奶粉价格由每吨5万多元人民币跌至1万多元。许多进口奶粉品牌,价格下降一半还多。由于奶企囤积了很多进口奶粉,库存饱和,于是就减少了鲜奶收购。
即便是前面所说的乳品企业跨国并购行为,也与汇率变化脱不了关系。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收购企业、奶场,成本变得更低。一定程度上,汇率变化也刺激了企业海外并购的加速。
这大概可算是经济全球化的又一例证。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联通,汇率变化除了影响到外贸产品的规模和价格外,也间接影响到国内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生产选择。奶农倒奶卖牛就是一个典型的极端事件。这似乎也在发出一个信号,汇率变化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在国际商品变得便宜、出国旅游留学成本更低外,也会对国内原先的部分产业形成压力,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带来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此番牛奶场和货币场之间发生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二三产的多重联动、国内国际的市场传导,将越来越频繁和快速,每个行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学会看世界地图调控和管理,将成为必修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