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菜篮子,承载着大民生,架起城乡大桥梁,也是消费转型和城市管理的一道大课题,值得各级政府部门用心对待
最近,小区微信群里的几位邻居直呼“买菜难”。原来,在小区里开了多年的一家小菜店近期关张了。店主说房租年年涨,生活成本也涨得厉害,卖菜赚的钱还不如给别人打工挣得多。这个小菜店一关,好多邻居尤其是“上班族”马上感到了不方便。菜店开在家门口,下班回家顺手就能买几把新鲜蔬菜;做饭时缺姜少蒜了,打个电话,几分钟后小店就能给送上门。
现在电商这么发达,那就在网上购买生鲜产品吧,动动手指下个单,世界各地的珍馐美味都能送到家。可是,网购蔬菜也不是那么尽善尽美。“上班族”白天要上班,网购的生鲜快递到货了搁在哪儿?物业、门卫这些代收点大多没有冷藏设备,放一天变质了怎么办?而且网购蔬菜,大都需要收取一笔配送费,有时家里就缺一捆菠菜、几根黄瓜,为了这几元钱的菜再付一笔运费,任谁也得盘算一下值不值。除了这些,网络配菜有时“所见非所得”,网页上看着新鲜无比的蔬菜,到手却发现蔫头巴脑。有邻居曾选购了某知名电商的新鲜大虾,收到货后却发现已经坏掉了,接下来跟电商平台投诉、举证、索赔,耗时费力又闹心。
不同人群都有买菜的烦恼。小区附近还有一家大型商超,各种蔬菜水果琳琅满目,老年邻居却不大愿意去那里采购。问及原因,是嫌太贵,而且“不新鲜”。可惜,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步伐,他们习惯去的早市和农贸市场一个个都被拆除了。
“买菜难”本是一个老问题,这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在解决这一民生难题上也花了大力气,探索农超对接、直供、电商等新形式,新建、改造了不少标准化菜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每年新增1000万城镇人口,城市容量越来越大,与之相配套的菜市场等各种便民设施还没跟上,给百姓生活带来了不便,也成为城市管理的“短板”。
小小菜篮子,承载的却是大民生。买菜方便不方便,菜价合适不合适,蔬菜安全不安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更何况这个“菜篮子”还牵着两头,这头是城里人的吃饭问题,那头是农民的增收与就业。蔬菜产业在许多农村已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占了农民收入的大头。但每隔一段时间,总能看到一些“卖菜难”的新闻,令人揪心。
“买菜难”与“卖菜难”相交织,“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难破解,这背后,是一些城市管理思路、规划观念的偏差,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老大难,也是“菜篮子”种、运、卖跟大数据时代脱节的尴尬现状。
破解“买菜难”,当前亟待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如何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实惠、放心的蔬菜水果。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把百姓冷暖放心头,高度重视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问题。城市管理者应从老百姓的切身需求出发,按照城市发展、服务半径、人口结构等要素,对社区商业、社区菜市场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不仅新建小区要为便民菜市场预留足够的空间资源,在棚户区改造中,也要将周边菜市场分布及辐射情况作为参考条件。
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的各级管理者也应转换思路,多动脑筋,善用创新思维来解决老问题。新业态蓬勃发展,对网络电商等要多支持、多引导、强监管,鼓励其健全完善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尤其是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带有冷藏功能的蔬菜柜等。对老旧小区、城市中心区等不容易再找空间新建社区菜市场的地区,可以考虑通过租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手段对便民菜店改造予以支持。同时,社区菜市场必须统筹兼顾,做好多种业态的搭配,让各种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的人群都能各得其所。
在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下,我国蔬菜产业链条也亟待升级完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实现标准化种植、组织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建立健全高效、现代的新型流通体系等,实现多环节的节本增效,让农民市民都受益。
“菜篮子”虽小,架起的却是城乡大桥梁,也是消费转型和城市管理的一道大课题,值得各级政府部门用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