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2018中国物联网产业生态大会”在北京召开。中民投旗下中民投资本总经理刘秋明应邀参加大会并演讲。
此次大会以“新连接、新生态、新未来”为主题,会上,刘秋明与来自工信部和华为、阿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企业的嘉宾共同探讨当前物联网的“生态建设”,分析现状、关注问题、把脉关键、发现路径、促进合作,推动建设培育良性的物联网产业生态。
刘秋明的演讲摘录如下:
麦肯锡数据,物联网基础建设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产业价值占比分别为31:34:35。各个层级比重相当,可预见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发展,而其中作为核心硬件的物联网芯片和作为人机交互入口的智能语音可能成为投资关注重点。
芯片是物联网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物联网产业链可分为基础建设层、平台层与应用层,其中芯片作为物联网基础层的核心,是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投资领域,芯片处于产业最上游,无疑是物联网时代的开路先锋的战略制高点。
据了解,2015年全球物联网芯片市场规模达45.8亿美元,预测2020年将达300亿美元,未来二十年产值将增长到万亿规模。IC Insights也预测物联网芯片产业到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9%。未来物联网芯片将超过PC、手机芯片领域成为最大的芯片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芯片处于国际巨头垄断之中,国产化需求迫切。以毫米波雷达芯片为例,毫米波雷达主要应用在汽车电子、无人机、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通过发射与接收毫米波信号来感应物体,再利用发送与接收信号的频率差,从天线的角度差异获得目标的角度和方向。
2016年全球毫米波雷达的出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7.5%,达到3150万个,预计2021年全球毫米波雷达的出货量将达到8400万个,目前我国在这一芯片需求量巨大,但是我国的毫米波雷达芯片市场主要由英飞凌、意法半导体、恩智浦供 应,国内市场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国产化任务十分艰巨。
那么智能语音的市场潜力在何处呢?
智能语音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首先,物联网让设备逐渐趋于小屏化、无屏化,而且通常情况还会让用户远程操作,这些特点也决定了语音将会成为天然交互入口,其次,从技术上来看,目前中文语音识别技术成熟度很高,主流厂商已达到97%的准确度。
以车载语音为例,未来车载语音交互将是智能语音的主要应用场景,基于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在车载场景中存在刚需,也会是最先爆发的领域之一,而且随着车联网的纵深化发展,相关硬件趋于免费,依靠语音交互天然的流量入口,做个性化增值服务将是未来车载领域的主要盈利点。
据Research and Markets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智能语音市场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市场将达191.7亿美元。未来语音交互将会成为中高价值的硬件标配。
在当天大会上,工信部和华为、阿里、英特尔等企业的嘉宾也就“新连接、新生态、新未来”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表示,中国的物联网经历了7年发展,无论在技术还是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三大不足:一是物联网的使能作用还不足;二是物联网对目前高质量的需求提供不足;三是我们对物联网的发展规律梳理和总结还不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曲大伟指出,随着技术、标准、网络的不断成熟,物联网产业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规模已经突破93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5%,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涌现诸多优秀的芯片、终端、设备生产商以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此同时,三大运营商初步建设了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NB-IoT(窄带物联网)网络,智能连接的数量超过3亿个,为中国物联网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的网络支撑环境。物联网所带动的信息化和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启万物互联崭新的时代。
华为中国运营商无线Marketing部副部长杨义认为,车联网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从技术路线来看分为单车和网络协作的自动驾驶,但未来将融为一体。同时未来,车联网将成为最早商用的5G应用。
英特尔公司物联网事业部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伟表示,我们正处于云计算的大环境下,云计算通过采集物体的数据,并通过存储计算分析这一系列的过程获取价值,这一过程无法发挥被采集物体的最大数据量。
未来将是分布式计算的天下,分布式计算把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工程数据分割成小块,由多台计算机分别计算,在上传运算结果后,将结果统一合并得出数据。让云端、边缘、物体在自身环节进行储存、计算、分析,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采集量,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数据的价值,助力万物互联。
阿里云首席智联网科学家柯镇表示,物联网的使命是建造数字化物理世界。在过去100多年来,通信领域完成了连接的协议,以及网络的协议,而物联网则需要定义机器可以理解的语言。
物联网的未来在中国,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会设计制造世界上80~90%的物联网设备,50%的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