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于服务业发展而言,同样如此,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握好“三大变革”的着力点,更多运用改革、开放、创新的方式,促进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第一,以质量改进、品牌培育、标准引领为着力点,加快形成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优势。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服务业发展质量逐步向好。根据有关部门的监测,2017年重点服务领域顾客满意度保持在“比较满意”区间且稳中有升。同时,服务业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据全球知名品牌评估机构统计,2017年我国内地有多个服务业品牌入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主要分布在银行、保险、互联网服务等行业。
但同时也要看到,与实际发展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业供给质量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一方面,部分知识、技术密集的服务行业质量不高,较多依赖进口,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缺乏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消费领域高品质的服务供给不充分,仍存在标准缺失,无法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一方面,要支持服务业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流程再造,弥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质量短板,并通过增强监管的协调统一、健全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大特色品牌等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品牌保护体系,引导企业强化诚信自律并提高信用管理能力;支持“走出去”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扩大品牌影响力。此外,还要支持具备能力的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牵头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引导服务业企业在追求高标准中创造更多优质供给;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拓展标准化全链条服务,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第二,以产业分工深化、新兴技术应用、促进开放竞争为着力点,提高服务业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
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支持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促进生产性服务环节专业化发展,推动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要素优化配置。二要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促进要素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协同化开发和集约化利用,在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倒逼传统行业组织方式、运营模式的智能化变革。三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服务业短板领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丰富服务内容。四要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质量,扩大新兴生产性服务进口,充分发挥技术、知识溢出效应,改善国内要素供给;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增强其全球布局及资源配置能力,培育一批掌握价值链关键环节的创新型企业。
第三,以营商环境优化、人力资本提升为着力点,加速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得益于营商环境的改善及科技创新的支撑,我国服务业新动能加快成长。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行业和业态蓬勃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交通出行、金融等领域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与此同时,适应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传统服务行业和业态,也积极应用先进技术进行提升改造,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营商环境对进一步壮大服务业新动能还有不少束缚。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我国内地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居于第78位,远低于韩国、新加坡等邻近的亚洲经济体。从评估指标上看,我国内地营商环境在办理施工许可、纳税服务、开办企业流程、中小投资者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为此,一是发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牵引作用,推进“照后减证”,清理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推行承诺式准入,破除对创新创业的束缚;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进一步完善相关劳动法规,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在坚持“包容创新”监管原则的同时,建立健全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动态监管机制,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制定在线创意、众创众包、研发设计等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三是切实减轻服务业企业税费负担,在“放水养鱼”的基础上培植税源;创新多样化金融服务,深化产融结合,完善动产融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四是加大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推动资源要素向激励人才的方向倾斜,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涛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