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坚持生产与生态共赢,依托“花木之乡”的资源优势,采取政策鼓励、典型示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施人才战略等系列举措,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新业态,努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传统产业转化成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富民兴村
江苏省沭阳县坚持生产与生态共赢,依托“花木之乡”这一资源禀赋,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既富又安且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花木产业富乡邻
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沭阳县堰下村就兴起栽花种草热,村民们把花草运到周边城市销售,很受欢迎,这让沭阳村民尝到了花木经济的甜头。
2006年,网购尚未普及,江苏沭阳县堰下村村民谢春明便把自产的月季、盆景拿到网上销售,成为当地第一个吃电商“螃蟹”的人。在互联网浪潮推动下,谢春明的网上“花木王国”越做越大。当地乡镇、村也因势利导,率先建起全县第一家村级电商孵化中心,手把手进行免费培训,通过党员干部结对、资金扶持、大学生村官上门指导等,强力推动花农网上销售。2018年,堰下村实现花木网络销售额2.8亿元,网络创业项目超过8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堰下村的发展,只是沭阳县花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从夯实农村电商产业基础、特色花木塑造生态风貌、全民创业激发社会活力、党建引领拓宽治理路径4方面入手,让沭阳这座‘花木之乡’以互联网为载体,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沭阳县委书记卞建军介绍,沭阳县坚定不移地引导群众“走花路、念花经”,采取政策鼓励、典型示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施人才战略等一系列举措,使传统产业转化成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富民兴村。
如今,田头种花木、网上卖花木,在沭阳已是常见的风景。2018年,全县花木网络销售额达156亿元,活跃网商有4万余家,5个乡镇获评“中国淘宝镇”,56个村居获评“中国淘宝村”,成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农旅融合花为媒
走进沭阳县新河镇山荡村,错落有致的板栗树苍劲古朴,宛若蛟虬,再加上别具一格的竹篱笆,处处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过去,山荡村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虽然守着丰富的花木资源,却是江苏省核定的经济薄弱村之一。
花木产业是沭阳的重要经济特色,如何利用好这一特色资源?2015年,山荡村被确定为沭阳县重点建设的旅游示范村,依托原生态古栗林,按照“打造百年生态古栗林、建设千年特色山荡村”的理念,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强村富民。
“把山荡村打造成扎新颜花卉循环大道旅游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带动村民增收。”沭阳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山荡村通过发展旅游业,已带动20余户村民从事餐饮、特产超市等相关产业,吸纳低收入农户20余人参与发展,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
延伸花木产业链条,新河镇山荡村只是其中代表之一。在旅游线路节点上,沭阳还着力打造品种相对集中的规模化植物观光园和品种展示园,普及“花木文化”。刘集金海棠农业科技园、陇集俄乐岗彩色苗木风情园、钱集荷花池生态景区等农旅项目成为特色产业,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仅2018年上半年,就实现旅游收入18.8亿元。
沭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彭伟告诉记者,“沭阳旅游业将在农旅品牌、公共服务提升、宣传推介、电子商务平台、新业态培育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环境治理美乡村
冬日的暖阳下,走进沭阳县耿圩镇淮西村,只见路两旁统一“款式”的小楼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格外显眼。院前干净整洁,远处的田野里,一排排蔬菜大棚、片片绿地生机盎然。
“出门就是水泥路,交通方便。住着这样的房子,心情好,身体也好!”今年62岁的淮西村村民张柱光说,过去淮西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雨刷;门前烂泥路,门后一堆粪”。通过乡村环境治理,淮西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楼上楼下小别墅里,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和客厅,门口还有个小院子可以养花种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绿色发展不能仅靠“天生丽质”,更要靠后天努力。
淮西村依据“群众自愿、土地不违法、原地形地貌不变、环境优美和群众受益”的原则,采取“以农户申请、村委会为主体、村民代表参与、政府监督指导、原排按序安置”模式,完成拆旧建新户228户,新增存量建设用地137.65亩,未留下任何遗留问题。
不仅是淮西村,沭阳全县上下都掀起一股生态文明建设高潮。
沭阳县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为目标,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绿色发展、农村水生态建设、农村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等多项重点工作,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同时,坚持‘133’城镇发展格局,推动乡镇以及村庄分类特色发展,持之以恒打造产业特色,走错位发展、差别竞争、提升质态的突破之路。努力让沭阳既有‘内涵气质’,也有‘颜值担当’。”卞建军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海燕 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