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能力的提升为重大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工程从图纸变为现实,最少不了的还是建设者们的坚韧勇气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桥梁建设跟世界先进水平至少差50年,建一座长江大桥还要举全国之力,交通地图上也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平均路网时速仅30公里……在当时,谁能想到如今的中国能在全球交通建设舞台上收获一系列“世界第一”?
“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正如桥梁大师茅以升所言,眼下重大工程成果集中涌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资金接踵而至,项目接连启动。一条条高速公路顺着壮美山川交错成网,一座座桥梁沿着大江大河星罗棋布,一个个港口依着海岸拔地而起,交通建设者们在他国无法媲美的广阔舞台上,干中学,学中干,积淀下的技术、标准、经验乃至教训,筑成了中国建造自信前行的牢固基石。
现代交通基建工程早已不是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固定模式,而是越来越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越来越有“科技范儿”。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单是安装沉管隧道,就离不开材料、海洋、水文、气象、遥感等学科的通力合作,离不开碎石整平船、大型振沉系统、深水无人沉放对接系统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装备和软件。若无这些支撑,一些重大工程要么只能是“想象”,要么就得面对巨额的成本、漫长的工期。正是因为有了科学技术的群体突破、中国制造的鼎力相助,中国建造才得以整体跃升、结出累累硕果。
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能力的提升为重大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工程从图纸变为现实,最少不了的还是建设者们的坚韧勇气。试想,即便科技再发达、资金再充足,若没有为国奉献的热情、战天斗地的豪情、燃烧岁月的激情,谁能坚守在荒无人烟的茫茫大漠中、辟出一条沙漠天路来?谁能忍受住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织就青藏高原的大道通途?又有谁会抵抗住都市喧嚣的诱惑、忍住远离家人的寂寥,默默扮演祖国发展的“铺路石”呢?
这些年,随着建设的持续推进,纵横全国的交通大动脉逐步成形,东部地区、平原地区的路网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建设任务开始向着补短板发力、向着西部和山区转移。随之而来的,将是更高的桥隧比、更大的技术挑战、更艰苦的施工环境。同时,实力更雄厚的我们也有了擘画更加宏伟蓝图的资本:在珠江口建设又一项世界级工程深中通道,筹划在世界屋脊上打造青藏高速、川藏高速等大动脉……总之,一些过去想干而干不成、甚至想都不敢想的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就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去跨越。
“人生征途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是茅以升对人生的体悟,也是中国建设者们风采的写照。未来,只要我们继续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就没有跨不了的山、渡不了的河,就能迎来一项项重大工程的竣工,创造一个个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