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北京到津经营(或在津投资)企业达8116家,呈现区域聚集化、行业高端化特征,对区域经济引领带动和产业布局优化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对接、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天津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产业是根基,推动发展优质化。探索京津冀龙头企业充分链合三地资源,形成北京研发—天津先进制造—河北应用示范的新型跨区域龙头企业或总部经济业态。鼓励企业立足天津,以服务雄安新区为中心,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基点,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沿线布局发展产业。紧紧围绕天津市重点产业,培育产业链关键节点企业,构筑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代表当前最新业态的独角兽企业。
协同是方向,践行一盘棋发展。园区协同是协同1.0版,积极谋划“园区走廊”,总结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通武廊”微中心建设经验,探索特色的产业合作园区链合走廊的新模式,推动京津冀产业点线面立体化发展;集群协同是协同2.0版,建设“集群经济带”,以三地自有科研机构联盟、产业联盟为基础,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如可利用京津冀三地在工业焊接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产业错位优势,做优做强“京津冀焊接机器人”产业集群;生态协同是协同3.0版,打造人才、资本、技术“生态圈”,重点聚焦政策生态对接。以北京、雄安科技创新政策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加快研究制定跨区域、跨机构的协同创新竞争政策,推动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然后逐步推广,形成有利于区域创新要素流动的政策环境。
特色是品牌,唱响“金”津“智”造。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科技金融、航运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培育金融创新品牌,打造天津“融资俱乐部工程”,为京津冀三地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交流与孵化平台;围绕天津重点产业,培育“世界智能大会”天津品牌,借重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软件、硬件与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平台,唱响天津“智”造;联合河北港口资源,构建京津冀港口群,承接北京高端制造业转移,发展船舶、海工装备、港口机械制造等临港工业,发展港口经济新名片。
人才是核心,打造人才暖心工程。借鉴各个省市人才工作经验,突破并拓容“海河英才计划”,形成更为完善和优化的人才引育和发展政策环境,增加人才留津的意愿;实施政府对企业人才引进过程中的补贴制度,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
服务是抓手,提升城市科技感。以互联网思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科技感十足的科技社区、科技园区、科技城区,建立具有科技感的天津新城,提高公共服务科技感;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优势,率先在全国形成商事环境便利化改革的新名片。如打造商事注册新体验,“一次跑腿”变成“零跑腿”,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解决企业各项常规服务,让商事环境变得更加简单而高效。(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工程师 赵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