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绑定银行卡、绑定购物网站账号、绑定社交工具登录账号……百姓个人生活与手机号关联越来越紧密。“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人口流动加剧,不少人在跨省求学、工作、迁徙过程中,对手机号码“携号转地”存在大量需求。但由于目前手机号码归属地无法变更,不少人不得不“多卡傍身”“多机傍身”。(3月28日《重庆日报》)
手机号码“携号转地”,也就是携号更改归属地,比如成都的手机号码转为北京的。这种操作是让手机号码归属地随用户而变动。长期以来,手机用户对此的确有较强的现实需求:比如,外地用户到北京学习工作,长期使用异地手机号,无法将归属地变更为北京,会导致一些接听电话者一看到号码归属地,会怀疑是营销电话、诈骗电话;又如,用户到了外省不能享受省内流量套餐,只能使用全国流量;再如,手机丢了或卡废了,无法在异地补卡或销号,必须到归属地办理。这些都是或者曾是用户想要“携号转地”的重要因素。
尽管用户有需求,“携号转地”却困难重重。为什么?有专家介绍,手机号码的11位数字都有代表意义,前三位代表运营商,中间四位表示地区,后四位是客户编号。如果更改号码归属地,对运营商号码管理会产生较大影响,比如,要进行网络改造,更新保存手机号码的运营商、归属地信息的数据库,还要更新交换机等硬件设备。不仅投资很大,通信网络运行维护的压力也要翻倍——每个号码全网共用了,就要进行全网寻呼,这个数据量是非常大的,网络可能会直接崩掉。此外,各地也无法准确估算属地的号码资源使用情况。
可见,“携号转地”远没“携号转网”那么简单,今年我国要实行“携号转网”,用户又要求把“携号转地”提上议事日程,未免太心急了。实际上,三大运营商早就取消手机漫游费,去年7月1日起又取消国内手机流量漫游费,省内流量升级为国内流量(不含港澳台流量)。当前,运营商已在陆续开展线上线下的异地换卡补卡与销号服务。这些制约归属地在外地的手机号码使用的因素正在慢慢消失,“携号转地”的实际用处并不大。即使他人看到你使用的手机号来源于外地,又有啥关系,不做亏心事、违法事,也就不用心虚。
与其要求“携号转地”,不如呼吁打破运营壁垒。无论是“携号转网”还是“携号转地”难以实现,最根本的症结在于,移动运营领域是分省运营,独立核算,省公司与省公司之间基本上是独立的,目前尚未完全打通。这就不难理解,在有的运营商那里,手机号码归属地在省内是可以更改的,在省外却无法更改了。正一些专家所说,对国家相关部门、各大运营商高层而言,要改变运营商条块分割造成不能“携号转网”和“携号转地”的局面,如何优化集团总部与省公司之间、省公司与省公司之间的运营关系,才是最紧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