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擒熊归来的《地久天长》,没能“擒”住国内的票房市场——上映超过10天,累计票房未突破4000万元。和许多文艺片一样,即便是有着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女主角两大奖项的“加持”,依然没能躲过赢了口碑却输了市场的“宿命”。《过春天》《波西米亚狂想曲》等一批中外优质文艺片,3月上映以来几乎都遭遇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内地年度票房体量已经超过600亿元的当下,文艺片的“春天”始终有点尴尬。
曾经一段时间,在一味追求票房蛊惑下,国产电影充斥着泛娱乐化的倾向,由此拍摄出一批“傻乐”题材、丝毫没有艺术性和文化底蕴的影片,脱离艺术本原,与反映时代热点,挖掘人物内心深处感情的要求相距甚远,以致于靠包装噱头忽悠观众,编织无病呻吟的人物故事,脱离现实生活,误导电影观众,导致观众直到走出影院,还不知道影片意思何在,看过的影片,丝毫没有能去回味的场景和片段可言。
中国电影的繁荣,并非只靠商业片一家独大,需要各种类型影片,尤其呼唤更多正能量和高品质的艺术电影。当年轻观众习惯为好莱坞所营造的机器怪兽惊声尖叫、或沉醉无厘头式的嬉笑逗乐之中,而当下能留住时代思考的国产影片越来越少、润物无声式的真情更为鲜见时,就值得去认真思考和深刻反省了。
凭借在《地久天长》中的表演,46岁的王景春和49岁的咏梅分别斩获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女主角。同一部电影的男女主演包揽国际大奖,这在华语片历史上是首例。《地久天长》讲述患难与共的两个家庭因为一场有隐情的意外被迫疏远,他们历经伤痛与不安,最终选择面对真相、坦荡向前的故事。导演王小帅也凭借此片获得金熊奖提名,这个中国故事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在国内知名的豆瓣打分平台上,《地久天长》也拿到了8分左右的成绩。上映超过10天、近4000万元的票房成绩,对一部文艺片来说,不算“扑街”。但是,比起同样在3月上映的好莱坞影片《惊奇队长》、中国台湾影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就会发现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市场之间依然存在鸿沟。两部评分和口碑都不如《地久天长》的影片,在票房体量上把它远远甩在身后。
文艺片是能普遍引发人们共鸣的知性电影,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使观众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中国电影去年获得609亿的总票房,515部电影的放映量,要想抵满足观众多样化影片欣赏需求,牢牢站立世界电影大国位置,必须摆脱现今商业片“专此独大”的现状。总结过去那些能让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都看得懂,能广泛赢得人心和票房的艺术电影经验,努力在兼收并蓄中追求包容,花功夫动脑筋,去挖掘文艺片的巨大潜力,拍摄更多小切口、小人物,能只抵人心深处的高品质艺术电影,必须要有更多的良心产品和按摩灵魂的走心制作。
现今每年国际电影节得奖影片,无不都是内容和形式超一流的文艺片。追求国产电影的高品质,就要弘扬电影艺术的正能量,激发民族精神和传统内涵,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鲜活的镜头语言、丰满的银幕人物,细致的感情表现,生动形象的去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尤其要直面中国普通老百姓现实的追求,把普通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追求的东西表现出来,潜心在银幕上讲好当下的故事,才会取得票房和口碑俱佳,“养眼”“养心”“养脑”并举的国产电影效果。
文艺片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观众的观感值得重视。在《地久天长》之前,同样在柏林电影节擒熊归来的《白日焰火》,2014年内地票房破亿,被业界认为打破了获奖文艺片票房失败的“魔咒”。其票房成功的原因,和它采用商业片的发行模式有很大关联。一方面,上映前片方对《白日焰火》的宣传口径强调悬疑、爱情类型,淡化文艺片的概念,顺势引导了观众在观看时的类型片体验感。此外,宣传费用高达和投资额一样多的1500万元,这也是普通文艺片所无法照搬的经验。
用商业片的模式营销文艺片,在谨防过度营销的同时,必须重视观众的观影引导和影片发行的推介,还需要文艺片导演吸取市场的经验教训,在影片内容上强化剧情,让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助推国产文艺片变得越来越好看,才能摆脱囧状,赢取更多票房突围的机会,走出中国文艺片拍摄的崭新天地,提振广大观众对中国电影全面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