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利用清洁能源,小水电仍需绿色改造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唐 婷
近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官微发布消息称,该组织正与中国水利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联合推动制定小水电技术国际标准。
事实上,在推进制定相关国际标准的同时,水利部也在积极推动国内小水电的绿色发展,发布了《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
对小水电制定各种技术标准,并进行绿色评价,其实都是为了让小水电未来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小水电曾出力点亮乡村
小水电利用的水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小水电为点亮乡村出过不少力。但是,一些地方过度、违规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国家审计署2018年6月19日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底,长江经济带有10省份建成小水电2.41万座;8省份930座小水电未经环评即开工建设;过度开发致使333条河流出现不同程度断流,断流河段总长1017公里。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治理小水电,绿色改造是关键。”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水能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按照相关部署,长江经济带省份要在2020年前基本完成小水电的清理整改工作,其余各省份也要在2022年前完成相关工作。
生态电价“指挥”水流量
河道断流、河床裸露……一些地区小水电无序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在上述负责人看来,针对小水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加强监管、绿色改造、建立市场机制来积极应对。
今年1月,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在京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推进长江经济带小水电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清理整改工作。狠抓问题整改,保障生态流量,是这次会议明确的重点任务之一。
事实上,对于水电站而言,为保障生态流量而下泄水量,意味着要损失真金白银的发电效益。陕西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方地区水电站以高水头、小流量为主,泄放10%的流量,发电量损失20%以上,老电站生态流量下泄面临较大的阻力。
如何调动水电站业主的积极性,确保生态流量泄放落实到位,考验着各级管理部门的智慧。福建省水利厅联合当地环保、经信、物价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落实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流量核定、生态改造、部门职责分工等。
“特别是,根据水电站落实生态流量程度,分档设置生态奖惩电价。”福建省水利厅厅长赖军介绍,对最小生态下泄流量监控数据完整率和达标率达80%以上的水电站,实行生态电价奖励;对完整率和达标率在60%以下的,给予生态电价惩罚,引导企业自觉落实生态流量。
老旧电站变时尚咖啡馆
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水利系统工作了30多年的陈俊超,对小水电再熟悉不过了。上世纪90年代,身为设计室主任的他,一年要忙着给20多个小水电站出设计和技改方案。“点亮乡村”和“让每一滴水创造最大价值”,是他工作的指针。
“如今,为了保障生态需水,实现河畅其流,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绿色转型,已经成了我和同事们的工作重心。”陈俊超说。
作为福建省老旧电站退出试点县,2015年以来,永春县有39座电站报废退出,修复40公里河道。
退出运营后的电站是否可以“旧物再利用”?永春县建于2004年和1995年的石鼓镇桃联、桃源两座电站的退出改造项目给出了答案。
如果不是外墙上的“水电站”字样,当走进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和书吧时,你可能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老旧电站的厂房。仔细看,会发现咖啡馆里的陈设还有不少工业元素,环形木质圆桌的中央,放着一台身型壮硕的圆柱体金属设备,上面写着“1#发电机”,原来它是一台退役的发电机。
咖啡馆的大落地窗外,是流动的桃溪水。永春县水利局负责人说,桃联、桃源电站退出后,渠道仅保留少量灌溉用水,绝大部分水量进入主河道,恢复桃溪5公里主河道流量,起到修复生态、美化环境的效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永春县作为小水电发祥地,成为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走进新时代,我们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时俱进,争取成为小水电绿色转型的一面旗帜。”永春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姚海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