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起“真月嫂”假冒教育培训机构,制作、颁发所谓的家政证书,“造”了一批“假月嫂”的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然而,市场需求火爆之下,月嫂们的服务质量却良莠不齐。单从培训上说,有的月嫂到培训机构交上1000多元学个10天,就上门“接单”了;有的投入稍微多点儿,可以学3门课程,但培训23天便可拿“金牌”月嫂证书。
显然,“金牌月嫂”没有听起来那么美好。一些学员交上千元学一周或十天即可“接单”,有的培训学23天便可拿“金牌”,这种几天速成、包发证书,证书五花八门,含金量难以辨别的培训方式,证明所谓机构培养的“金牌”月嫂存在名不符实的嫌疑。月嫂市场乱象整治,还须立下规矩。
不可否认,“金牌月嫂”的出现是应市场需求而生。观念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价格,“天价”月嫂的新闻也是不绝于耳。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对坐月子、看孩子也格外重视。尤其是当下很多父母眼中都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格外“娇贵”,自己本身也没有过多的经验和精力,生怕照顾不周,每个家庭都想给产妇和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这种“一次性消费”即便成本很高,也让更多人舍得下血本。
然而,“金牌”不等同于“完美”。一些以学历很高、证书不少的知名机构培训出来的月嫂,却面临着“证书不少却干活不好”的现状。有些虽然早被冠上“金牌”的名号,月薪能高达两三万元,却迎来很多抱怨。所以,花高价钱买不到专业令很多家庭遭遇了尴尬。
高价与优质不对等,“金牌月嫂”含金量被大打折扣,是消费者最难满意的地方。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和《家政服务机构等级划分及评定》两项“国标”,采用定级的方式给家政服务市场定价提供了依据。但现实问题是,如何定级基本都有各个机构说了算,或者简单地以各种证书为标准。月嫂市场良莠不齐,含金量水分日益增多,直接伤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牌月嫂”的评定不是诟病的缘由,这种名不副实的泡沫服务和虚高的价格才必定受人诟病。给市场一片和谐,消费者一份公平,最重要的是立下规矩,给出一份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