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日报评论 >> 正文

爱心被透支 网络众筹如何走出信任“困局”?

http://www.newdu.com 2019/5/9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核心观点:应看到,众筹捐款作为人们在遭遇困境时的一个求援选项,有其必要性,但千万不能把它当成“救命稻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民众有足够的力量抵御风险,是减轻社会救助压力的根本举措。

  “水滴筹”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时常收到“朋友的家人患病,希望大家帮忙转发筹款”的爱心接力链接。然而,这一被许多人视为“救命稻草”的新兴事物,却也陷入了舆论漩涡。近日,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本名吴帅)突发脑溢血,在拥有车辆、房产的条件下,其家人通过“水滴筹”发起百万众筹,遭到部分网友质疑,甚至被指“骗捐”。

  对此,“水滴筹”回应时表示:审核信息没有界定“有车有房就完全不能发起筹款”,但前提是“要按照平台的规定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平台“没有资格审核发起人的车产和房产”,只能要求发起人公开说明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去做公示”,“社会人士可以根据自己判断,选择去帮助他或是不帮助他”。

  前有“罗尔众筹事件”消费大众爱心,后有王凤雅筹款遭质疑,网络众筹为什么频频被曝“诈捐”?在“王凤雅事件”中,部分捐款者就曾因担心被诈捐而产生怀疑,即使亲自去核实了王凤雅的病情,救助仍然一度陷入僵持;在“罗尔事件”中,其隐瞒自己有房有车的事实,不符合普通国民认知中的因孩子生病“走投无路”的形象,欺骗了大众感情,造成了恶劣影响;而此次吴鹤臣更是因公众人物发起百万众筹而引发巨大争议。在媒体的调查过程中,甚至接连牵出网购众筹文章、代写虚假病历等一整套“黑灰产业链”。

  网络众筹捐款的资金用途、救助风险,发起人的身份、资产审核,这一切不应因被救助人的“弱势”和“可怜”而被忽略。每个人的善良和爱心都是有限的,即使长期参与慈善救助事业的人群,也会考虑信任度的问题而选择是否施以援助。事实上,互联网上捐款信息繁杂,大量网民都因无法分辨真假而逐渐变得麻木,不是选择继续观望就是直接放弃捐款,以免受骗。

  可以说,互联网传播放大了众筹捐款的关注度,而有待完善的平台管理则让“诈捐”闹剧无法收场。长此以往,民众的信任会在一次又一次透支爱心的“诈捐”闹剧中消耗殆尽。如果网络众筹平台始终不改变运作模式,那么“诈捐”就不会消失,一些“黑灰产业链”也就仍然有其用武之地。

  显然,网络众筹平台的准入、退出、管理、运营亟需制度化和规范化监管,网络众筹平台尤其像“水滴筹”这样的网络大病筹款平台,应当主动对发起人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并加以区分。与此同时,还应及时将网络大病筹款平台纳入慈善事业和社会救济的法律监管范围之内,以确保筹款捐助的可靠性,从制度上明确平台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保障平台使用者的正当权益,促进平台合理有序发展。

  此外,我们也应看到,众筹捐款作为人们在遭遇困境时的一个求援选项,有其必要性,但千万不能把它当成“救命稻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民众有足够的力量抵御风险,是减轻社会救助压力的根本举措。其实,这些年我国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社会救助也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但总体来说仍显不足。这些“诈捐”问题正提示我们,只有让社保福利真正实现兜底保障,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陷入信任困局的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

Tags:爱心被透支,网络众筹如何走出信任“困局”?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