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网言众议 >> 正文

家庭厨房外卖亟须合规上路

http://www.newdu.com 2016/7/13 北京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在谈到“家庭厨房外卖”时表示,家庭厨房没有法律界定,不支持这种网络订餐方式,如果经营行为以后纳入国家法规,在监管的范围之内,可以发展。同时,他透露《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将出台,网上订餐记录必须要在线上保存6个月。(7月11日 《京华时报》)

  ●评判

  重执行才能“价更高”

  食品安全关系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网络订餐属于一种新生业态,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考验,若是管之不严则会风险迭出,并使得整个行业处于乱象而难以根治。因而从“谨慎性原则”出发,对网络订餐的管控规则越严,越具有约束力和基础性作用,对违法行为的惩戒越严,越能达到警示的效果。考虑到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明确要求送餐人员的身体一定要健康,不能有传染性疾病,网络订餐记录必须要在线上保存6个月,属于对既有管理措施的一种补强。

  线上的订餐行为,跟线下的行为相互并存,互为依托,虚拟的行为背后更是实质性举措。然而,在“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下,对于网络订餐行为的监管,还存在很大的漏洞与不足,从央视“3·15”晚会的曝光情况看,订餐第三方平台俨然已成为黑作坊的容身处,大量的幽灵饭店寄身其间,涉嫌无照经营、登记地址虚假、盗用后厨照片等行为仍大量存在。

  餐饮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有着极高的准入门槛,比如对于从业人员的健康、从业场所、安全标准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并实行了行政许可制度,从事餐饮服务的企业要在办理了《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能开展相应的业务,否则就是无证经营。然而诸如“饿了么”等大型平台提供者,对进入平台的餐饮服务企业进行资格审查,本是其最基本的责任要求,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把关程序,然而一切都形同虚设。相比于制度构建上的屋上架屋,监督落实的效力性,显然更值得拷问。

  唐伟

  ●延伸

  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目前,“家庭厨房”类外卖订餐已发展上万家。经营者仅需提供健康证,网络第三方平台工作人员上门查验拍照即可完成注册。食材来源、餐具消毒、线上交易记录保存等均无相关规范。可以说,“家庭厨房外卖”处于“裸奔”状态,食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我国法律规定,从事餐饮服务必须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证照也要满足一定要求。比如,居民住宅楼不宜新设置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业单位;餐饮服务经营者的加工经营场所使用面积最低6平方米等等。“家庭厨房外卖”作为“私厨”,是为家庭提供餐饮的,多不能满足上述要求,便无法获取餐饮服务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单单在法律上就站不住脚。

  况且,有相当数量的所谓“家庭厨房”本质上与 “黑作坊”无异,食品原料、加工过程、配送环节等方面均无法达标,僭越了食品安全生产的底线,为消费者的健康埋下了巨大隐患。相关部门也存监管难等问题,让“家庭厨房外卖”一度游离在法制边缘。

  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家庭厨房外卖”能够风生水起,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家庭厨房外卖”经营门槛低,能够为不少创业者甚至大爷大妈带来“红利”。同时,其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便宜而便捷的送餐服务,极大地满足了上班族等群体的需求。

  两难之间如何抉择,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只有让“家庭厨房外卖”在法治轨道和监管机制的框架内运营,使之“合规上路”才是正道,这需要包括“家庭厨房外卖”经营者、网络第三方平台、相关食品监管部门共同发力,如此才能切实捍卫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范佳富

  ●提醒

  外卖火爆反证公众担忧

  家庭厨房外卖最近异军突起,如同是“吃饭版”的滴滴打车,这些私厨借助APP服务于社区邻里,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这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如有不少食客就喜欢家庭厨房的美食,觉得有“家的味道”,感觉与餐馆的饭菜大不一样;而在大城市,五湖四海的人聚居,有的喜欢吃湖南菜,有的喜欢吃川菜,同样来自五湖四海的私厨就有可能让他们吃到“家的味道”;而且家庭厨房藏身社区,通过APP搜附近的家庭厨房,也能较快地满足食客的需要。而家庭厨房外卖也盘活了闲置的厨房资源。

  但家庭厨房也有明显的缺陷,如这些家庭厨房都游走在法律边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工作环境不一,藏身社区,有不少还租用出租房,监管部门对其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而且在我国从事餐饮行业需要有餐饮从业人员健康证等一系列证件,但家庭厨房却不能保证,家庭厨房的存在本身就不合法。家庭厨房喜欢自我标榜食品安全,这是利用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公众对餐馆的食品安全也缺乏信任,但食品安全可能恰恰是家庭厨房的最大短板,监管部门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监管,一切只能靠自律,家庭厨房外卖的私厨并不是消费者的亲人,这样的家庭厨房,食品安全将会是一大问题。而且家厨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家厨四处挪窝,也难保稳定性。

  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公开表示不支持家庭厨房外卖,是出于现实考虑。食品安全无小事,家庭厨房外卖处于监管盲区,本身就是非法存在,隐藏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不能任其野蛮生长。

  但不能一味禁止家庭厨房外卖,不能一棍子打死,就如针对滴滴打车一样,这些都是新兴而有创新性质的经济形态,有存在即合理的充分理由,不能一味扼杀。可以加强对家庭厨房外卖的监管,设置准入门槛,符合相关规定与标准的家庭厨房才准予经营,从而变不利为有利。

  戴先任

  ●建议

  博弈之下需引导

  监管部门也要看到家庭厨房外卖受人青睐的真正原因,这背后是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有点讽刺的是,消费者青睐家庭厨房外卖,也是出于对正规餐馆的不信任,认为家庭厨房外卖不仅能带给他们“家的味道”,也能带给他们家庭餐饮的安全,这背后的心理值得玩味,所以,更需要加大对所有餐饮行业的监管。那些证照齐全的正规餐馆让人不敢相信,却宁愿找并不专业也不正规的大妈们解决吃饭问题,本身也反证了餐饮行业令人难以信任的现状。

  “家庭厨房外卖”面对的监管难题在专车、互联网金融上都曾出现。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家庭厨房外卖”何以大受欢迎?我想它能在众多订餐APP中脱颖而出,最重要原因就是契合公众的诉求——“煲出家的味道”。也许,它不如快餐价廉,也不比餐馆味美,但在竞争加剧、生活节奏飞快的都市中,又有什么比“家的味道”更让人期待与流连?我们可以封杀“家庭厨房外卖”,但封杀得了公众的“家味刚需”吗?

  “安乐死”治不了家庭厨房外卖病。面对聚沙成塔的“互联网+”,面对公众天量的“家味刚需”,封杀家庭厨房外卖,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良币退市劣币猖獗,让家庭厨房外卖更不安全。因此,与其封杀,不如顺势而为、合理引导。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家庭厨房外卖的准入标准、食安标准,将其纳入法制轨道。另一方面则要加强监管,对利用家庭厨房外卖非法经营的摊贩严厉处罚、以儆效尤。若如此,家庭厨房外卖的安全还是事吗?

  薛家明

  ●三言两语

  法律日益严,标准逐渐高,问题依然在。

  ——贺伟强

  关键是要求要落到实处,不能总是看上去很美。

  ——张阜东

  不可简单封杀,从而扼杀了公众的刚需。

  ——杨科

  家庭厨房外卖和小餐馆也没啥不同吧?

  ——杨继中

  安全隐患太多了,应该管管。

  ——田红

  监管的目的是让事物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它死掉。

  ——赵宇

  给大家创新的空间,挺好。

  ——金春雷

  既然是一个违法的存在,那就要依法整治。

  ——欧阳刚

Tags:家庭厨房外卖亟须合规上路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