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行业的债券如烫手的山芋般让投资人避而远之,山西试图用一场由副省长带队的政府组团“站台”,来博得资本的再度青睐。7月13日,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携七大国有煤炭集团以及两家民营煤炭企业,在北京金融街进行了名为“山西煤炭产业发展专题推介会”的路演活动。此举国内尚属首次。
山西省政府表态称,高度重视债券市场的风险防范,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零违约。不过,金融机构对于山西乃至整个煤炭行业的前景仍然有所担忧,未来的投资意愿尚待观察。事实上,全面亏损背景下的煤炭行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
发声 确保零违约必要机制已建立
13日早上,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的推介会现场,座无虚席。绝大部分参会人员来自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评级机构等金融机构。
在长达3个小时的推介中,来自国家能源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山西银监局等部门的多位人士以及山西省9大煤炭企业的代表纷纷登台发言。
山西省金融办主任郭保民表示,“山西省的煤炭集团是银行和投资机构的优质客户,至今没有发生任何一笔不良贷款,也没有任何一笔债券违约。”
“山西省政府和山西国资委已建立起必要的工作机制,确保七大国有煤企不发生债务违约。”王一新说。
“因煤而兴,因煤而衰”。2012年下半年,整个煤炭业结束“黄金十年”,首当其冲的山西感受到漫长寒意。今年一季度,山西七大煤企一季度末负债总额已超过1.19万亿元,与山西省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1.28万亿几乎相当,总体资产负债率达80%。这一切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郭保民称,今年以来,山西企业经营面临诸多困难,省政府出台了诸多确保债券到期兑付不违约的防范措施:一是建立预警机制,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实时监测、给予帮扶,确保企业平稳运行;二是进行动态监管,关注企业资金运行情况,实时预警,每只债券到期前15天就要求提出兑付方案。“目前山西煤企面临一定压力,省政府近一个时期坚持去产能、减产量、保增长,调整结构,综合施政,用市场的手段让煤炭企业产能保持在合理的区间和水平上。”
山西省日前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细则》,此前也有消息称,山西省政府计划为七大煤炭集团提供350亿元增信担保,并可能出具承诺函兜。对此,王一新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350亿元偿债基金的说法只是有关方面提出的建议,目前并未作为政府决策。他还表示,正在考虑运用国际通行的CDS(信用违约互换),用市场的方式来缓释风险。“这里面有一道运行机制,我们正在研究和设计。”
困局 金融机构投资态度仍谨慎
对于推介会的做法,不少机构人士还是予以认同。一位参加推介会的商业银行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要强于不说,政府和企业自己发声,还是能够为市场注入信心。”不过,他也表示,推介会的效果可能不会马上显现出来,还需要后续观察市场反应。也有业内人士称,未来一些资源大省、发债大省也可能效仿山西省政府的做法,来主动发声,消除投资者的投资疑虑。
根据山西银监局局长张安顺披露的数据,对存量贷款,今年银行为七大煤企累计办理转贷、续贷554亿元,贷款展期26亿元。对优势项目,合理调剂授信额度,适度增加信贷投放,一季度对焦煤、晋能、潞安等煤炭集团累计新增授信145亿元、贷款201亿元、表外业务146亿元。
虽然从上述数据来看,七大煤企的融资并未受到太大冲击,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债券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对于山西煤炭业仍然抱着“不敢多碰”的态度。
据郭保民介绍,山西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余额排名全国第6位,发行量排名全国第7位,目前,通过债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已经成为山西省煤炭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不过,目前,投资者在债券配置方面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明显,不少产能过剩行业在一级市场融资持续遇冷。
一位来自山西的商业银行投行部人士说,目前,大部分投资人对山西煤炭的债券态度仍比较谨慎,目前市场主要的投资人还是一些为了博取高收益、并同时能够承受高风险的一些私募机构。他也坦言,山西的一些非煤行业如电力行业的企业债券发行也受到了煤炭企业的负面影响,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王一新说,“金融界对煤炭产业出现了几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既然我看不清你,我就远离你,抽贷压贷;减少规模,上收权限,煤炭企业发债一概不买。第二种态度,照顾到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照顾到地方政府的面子,照顾到企业过去的交情,我不压也不新增,继续保持存量规模不变。只有少数投资者认识到,当下正是进入优质煤炭企业的重大机会。”
现象 行业融资困境普遍存在
山西遭遇的债务压力与融资困境并不是个例。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煤炭行业利润总额仅441亿元,是2011年的十分之一,而负债总额则同比增长10.4%至3.68万亿元,而今年1-5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67.4亿元,同比下降13.5%,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同比下降73.4%。其中,国有煤炭企业整体仍继续亏损。
“煤炭下行周期持续了四年,价格从最高点的每吨860元下降到350元,整个行业盈利水平下降得比较快。金融机构为了减少经营风险,大多是一刀切把整个煤炭行业都列入黑名单,在贷款额度、期限等方面都有削减,并且经营正常的企业发债挂了牌也卖不出去。融资难、融资贵、抽贷等是普遍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宏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中债资信工商企业一部总经理张晓斌也表示,随着煤炭行业信用品质的恶化,长期限债券品种发行难度明显增加,且因认购不足或利率过高而取消发行的情况愈加频发。与此同时,债券发行难度上升,发行节奏明显放缓,融资成本较高。
不过目前市场也展现出积极的变化,近日上市煤炭企业纷纷发布上半年业绩公告,中煤能源、国投新集均预告上半年转亏为盈,分别实现净利润3.5亿元至5.2亿元、3816万元,露天煤业则上调业绩预期,预计1-6月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5亿至3.55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认为,现在的资本市场选择就是短期效应,建议从长期来考虑投资,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还是支柱性行业。同时,煤企应该通过自身改革等使整个市场好转,起码稳定住煤价,这是对资本市场最大的吸引。此外,煤企应该多和相关机构、企业沟通信息,打消其顾虑。
业内人士也表示,其实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债券亦存在价值洼地,只是当前投资人的风险识别能力有限,且也不愿配置自身资源去识别风险,认为性价比不高。张晓斌表示,在违约风险高发的当下,投资机构在加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同时,也可借助专业机构来进行风险识别和价值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