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利或资源优化配置,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曾提出过一个标准,人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至今日,帕累托的大名在学界可说是无人不晓。不过在我看来,许多人对“帕累托最优”恐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特别是对背后的含义未明就里。
“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某种既定资源配置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这定义取自帕累托189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讲义》,是据法文翻译而来。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若不减少其中一人的好处,就无法增加另外一人的好处。
最初从教科书上读到此解释,我并不觉得帕累托有何过人之处。照他的意思,只要将福利一次性分尽,分配结果大家都认同便是最优。大家知道中国有个成语叫“各得其所”,意即让每人都得到他所应该得的,说的就是这意思。而“各得其所”出自《周易·系辞下》,比帕累托早两千年,相比之下我当然更佩服自己的祖先。
1992年我到中央党校任教,一次下课后有学员问我:福利分配怎样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比如分配前,我们如何知道每人应得多少?分配时又用什么办法保证每人得到的正好是他所应得的部分?这问题之前我未思考过一时无以应对,不知为不知,于是我只好承认自己答不出。
后来我找来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讲义》,研读后才发现帕累托讲“资源配置最优”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交换的边际替代率相等;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相等;交换的边际替代率与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相等。帕累托说,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资源配置才是最优。为何要具备这三个条件?让我分点作解释。
先看边际替代率。经济学有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一个人若消费偏好不变,消费某种商品的数量越多,他从增加消费的单位商品中所得到的效用会越小。据此帕累托推定:当某商品边际效用降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不会继续消费该商品而转去消费其他商品。这种增加消费一单位商品与放弃另一商品的比值,即为边际替代率。
那么边际替代率相等是何意呢?举个例子说吧:假设有甲、乙两个消费者,他们对商品效用的评价不同,甲认为一块面包可以代替两个苹果;乙认为一个苹果可以代替两块面包。如果甲用一个苹果换乙一块面包,则甲得到一块面包相当两个苹果,边际替代率为2;乙得到一个苹果相当两个面包,边际替代率也为2。对所有消费者而言,若每一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便是交换的最优条件。
再看边际转换率。所谓生产的边际转换率,是指企业新增投资与新增产出的比率。帕累托说,若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不同,企业就会减少转换率低产品的生产,而扩大转化率高产品的生产。比如用同量的投入,生产面包可得收益200元,生产苹果仅得100元,这样企业就会改变要素配置,多生产面包,少生产苹果。此道理也适用于企业之间,若甲企业使用同量资源可得收益100元,乙企业可得200元,资源就会流向乙企业。因此对所有企业而言,同量资源生产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相等是生产的最优条件。
帕累托认为,资源配置最优分别满足交换的最优条件与生产的最优条件还不够,还需将两者结合起来,让每一对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说过了,边际转换率反映的是生产效率;边际替代率反映的是消费者偏好。两者相等,说明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吻合,生产的产品符合消费者需求,既不会短缺,也不会过剩。
毫无疑问,若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资源配置确实是最优。然而回到前面学员的提问,却仍有三个难点:第一,效用是消费者主观评价,交换前怎知道两种商品替代率是否相等?第二,由于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增加或减少投资会随之改变转换率。转换率变化不定,企业何以让两种投资的边际转换率相等?第三,供给相对稳定,需求瞬息万变,生产者如何才能让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我的看法,“帕累托最优”是对资源配置结果的判定。严格地讲,它是一种分析方法而非操作办法。事实上,真实世界里不管消费者偏好怎样,只要不存在强买强卖,商品一旦交换成功其边际替代率必相等;同理,企业少生产甲产品而多生产乙产品,只要没有要素流动限制,边际转化率也一定相等。若商品是等价交换,企业按价格信号生产,边际转换率也必等于边际替代率。
由此看,“帕累托最优”的要义就一句话:只要不对市场设限,资源配置即可达到最优。反过来理解,若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优,则必存在市场管制。有经济学家说,资源配置除了“最优状态”还有“改进状态”,常举的例子是农村改革,农民利益增加而城里人并未受损。我不否认“改进状态”的存在,但我认为这只说明之前的资源配置非最优,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受到了管制。
中央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想来也是,经济学所讲的“帕雷托改进”,其实也就是通过放松市场管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特别指出的是,市场非万能,在国家安全、社会公正、公共服务、助弱扶贫等领域市场会失灵,所以绝不可顾此失彼、忽视政府的作用。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王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