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号贩子的横幅高挂,但号贩子就睡在门诊大厅里。
凌晨3点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大门打开,门外的号贩子陆陆续续进了医院,并很快在门诊大厅摆开了阵仗,一张张凉席在地上铺开,号贩子席地而睡。(8月14日《北京晚报》)
显然,号贩子已经抢得先机,他们占据了有利的排队位置,距离有限的专家号越来越近了。
与此形成反讽的是,门诊大厅内,医院打击医托横幅高挂,但这里的气氛仍然显得“井然有序”,波澜不惊,相安无事。
结果不出意外,一些患者大半夜排队却挂不上专家号,靠前的位置都被号贩子占了,有的专家号从号贩子手中购买要价上千元。
出现这种局面,患者无可奈何;号贩子钻了法律的空子,有恃无恐;医院挂出了横幅,表明了态度和决心,似乎也尽到了造势的责任。三方成了三股道上跑的车,总是不能良性地跑到一起去。最终的结果是,想治病的不能从正规渠道挂上号;不需治病的,横插一杠子,从中渔利;医院雷声大,雨点小。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要能成为救死扶伤的天使,离不开良好医务环境的塑造和构建,这是院方和行政主管部门绕不开的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要尽到应尽的责任,绝非挂出一条横幅那么简单。
从表面看,医院的专家号出现乱象,是号贩子捣的乱、作的崇,而实质上是医院及其主管部门在客观上给号贩子留下了后门。
针对号贩子猖獗现象,作为医院并非无计可施,关键是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其实只要稍微动一动脑筋,就可以一招制胜,让号贩子遁于无形。不过,这需要医院在专家号这个链条上稍作一点投入。要采取技术的手段,并且要动真格。其方法是,从挂号的窗口开始,设置一个摄像头,摄下挂专家号者的头像,一方面将其头像印在专家号上,同时,要求挂号者出示身份证件,并在专家号上印上挂号者的身份证号码,以便持号就诊;一方面将电子头像同步传输到相关专家出诊的电脑终端,并要求挂号者在就诊时出示挂号时所用的身份证,以便专家核实。
当日后再次或反复出现同一身份证号码或面孔挂号时,院方应锁定“挂号”人,并安排人员核实是否复诊人员,直至查明复诊属实后,专门安排补号。发现在挂号身份信息上造假者,一方面将其身份列入就诊黑名单,一方面在当日挂号平台重新补号放号。通过建立此类环节和规则,无论躺着、站着或坐着的号贩子都能中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