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网言众议 >> 正文

驻村干部关键要“驻心”

http://www.newdu.com 2016/8/30 新华每日电讯 佚名 参加讨论

  近日,云南省针对部分驻村扶贫干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等情况,实施驻村干部召回制度。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截至目前,贵州、湖北、云南等地均已实施干部召回制度。据不完全统计,有数千名干部因为官不为等原因被召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与干部座谈交流时强调,乡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钢筋,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被组织和群众寄予厚望的驻村干部,更应该认清自身责任,在基层工作尤其扶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赞赏各地驻村干部的付出,认可驻村干部所取得的成绩,也必须警醒少数给整个驻村干部群体抹黑的不称职、不作为干部。如何防范驻村干部制度走样,如何选派最合适的驻村干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驻村干部在扶贫攻坚方面的领头雁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第22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特邀4名常年在一线采访调研的记者,聚焦他们所了解的驻村干部群体,分析了一些干部驻村不“驻心”的原因,探讨了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并介绍了一些防止干部从“驻村”变“走读”的新做法。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素材和深入观察,对于更好地开展干部驻村工作、更好地落实精准扶贫战略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驻村干部:好制度如何不走样

  □一些地方选派驻村干部有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有人将驻村当成“镀金”的新渠道;另一种是有人将其看作避之不及的“包袱”,甚至用“抓阄”或“摊派”的方法选派干部

  □村里的情况与机关千差万别,没有过硬的工作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过人的交往能力,别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恐怕连跟村民交朋友都很难。如果驻村干部原单位还有工作要做,或者要花很多时间在城乡之间奔波,无法避免地会出现“走读式”“挂名式”帮扶

  □避免驻村干部制度走样,应该从源头上加强人员的选派,各单位应该从大局出发,完善选拔考核奖惩制度,让真正想驻村也适合驻村的人去

  白靖利(云南)

  极具针对性的驻村干部制度近来又有了新的变化,云南、湖北、贵州等地开始实施召回制度。其中,云南召回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贵州省毕节市召回510名管理干部,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这些被召回的干部中有一部分是被提拔任用了,但有不少是因为无法胜任驻村干部的工作被召回,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工作不熟悉、不投入,工作中不履职、不作为。驻村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村级经济、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为何会有一些人变成了前面所说的“四不”干部?驻村干部制度为何在一些地方走样了呢?

  选派驻村干部,是落实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手段。哪些人能当驻村干部?目前一般采取个人报名和组织选派(分配)两种方式,比如云南省今年就选派了近4万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覆盖全省4277个贫困村。

  正常来说,应该选派那些有能力、想干事的干部驻村,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驻村干部却难以让群众满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选派干部有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被当成“镀金”的新渠道。在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扶贫的情况下,只要驻村这一年稳稳当当,在职务升迁、职称考评等方面都会有优势。另一种则是看作避之不及的“包袱”。有些人担心一年后回到原单位物是人非,都不一定能保住原来的位置,所以能躲就躲。到最后,一些地方甚至用“抓阄”或“摊派”的方法选派干部,根本不考虑这些人是否能胜任驻村工作。

  在此前的采访中,也有地方部门负责人大倒苦水:本单位工作任务很重,人手又紧缺,实在没法派人去驻村,所以选派驻村干部的时候只能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处理,不少在原单位处于边缘的人、工作能力差一些的可能就被派出去了。从这个情况来看,在一些地方,驻村干部制度在源头就开始“走样”。

  不管是到村里“镀金”,还是当“差使”被摊派,我们很难想象他们会真正地“驻村”。如果驻村干部对这项工作没有兴趣,如何能将村里工作做好?更何况,村里的情况与机关千差万别,没有过硬的工作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过人的交往能力,别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恐怕连跟村民交朋友都很难。如果驻村干部原单位还有工作要做,或者要花很多时间在城乡之间奔波,无法避免地会出现“走读式”“挂名式”帮扶。

  虽然驻村干部只是短时间内的职务,职责却不容小觑。许多地方扶贫任务艰巨,发展的脚步容不得一刻的耽误,如果驻村干部人在村里,心在他处,在基层走马观花,对扶贫出工不出力,很可能会拖慢一个村的发展速度,进而影响一个地方整个的发展部署。

  要做一名合格的驻村干部,首先应该认真地住进村民心中,与村民打成一片,才能开展后面的工作;其次,应该吃透扶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精神,才能做好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最后,要有深入研究农村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不能因为一些干部被召回就否定驻村干部制度。事实上,很多驻村干部工作还是很认真负责的。记者采访过一名从乡里到村里任“第一书记”的驻村干部。这名干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人很踏实,第一时间就住到了村委会,上任后先花了3个晚上,把近20份扶贫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研究了一遍。在短短40多天时间里,他就把14个村民小组走访了一遍,把村里的情况也摸清楚了。记者在村里采访时看到,不仅村里的建设热火朝天,这名驻村干部和村里人的关系也很熟络。

  避免驻村干部制度走样,应该从源头上加强人员的选派,各单位应该从大局出发,完善选拔考核奖惩制度,让真正想驻村也适合驻村的人去。同时,应该加强对驻村干部的培训,给予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考评,在制度上保障他们放心、安心地驻村。从云南等地的探索来看,有必要将召回制度纳入常态化轨道。

  加强监督管理,拓展选派渠道

  □让驻村干部能够留得住,其来源也应考虑多元化,要拓展新的选派渠道。目前,不少地方的驻村干部都是由上级直接选派,与所驻的村缺乏情感联系。近年来,湖北多地采取“引智”思维,放大遴选范围,拓宽了驻村干部的来源

  □“回归村官”成为新型驻村干部,解决了村级组织人才断档、能力偏弱、发展乏力等问题;另一方面,也给当地农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提供大量致富信息,并通过兴办企业、发展产业等,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根治驻村干部“走读”问题,关键还在于让“走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树立。要多些新招,多些新思维、新办法,让驻村干部真正扎根基层

  梁建强(湖北)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是一句曾在基层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它反映的问题是,部分基层驻村干部沦为“走读干部”,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也疏远了干群关系。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多些新思维、新办法。

  驻村干部不在村,有多种表现形式。除了部分干部是“候鸟干部”,频频往返于家中和所驻点村之外,还有一些干部属于“挂名干部”“转转干部”“谈谈干部”。他们平日里很少在村里出现,驻村徒有其名。驻村成为形式主义,不仅涣散了组织纪律,影响了正常工作,也损害了干部形象。

  为遏制驻村干部的“走读”问题,不少地方下了不小力气。有的地方出台了“禁止干部‘走读’的规定”,也有的地方下发了“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切实解决驻村干部‘走读’问题的通知”等,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途径,一些地方的干部“走读”问题仍然屡禁不止。

  让干部少一些“走读”,监督、管理层面需要多一些新方法。在湖北天门,视频点名被作为一项新的探索应用在管理之中。点名时,干部需要在指定的时间打开远程视频图像,监管部门可以足不出户,就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干部的驻村情况。有时,有关部门还会不定期进行抽查。凡被查实为“走读”干部者,被查一次的将被全市通报、两次以上的将接受组织处理……这样的监督方式,有效减少了干部的“走读”问题。

  当地纪检监察机关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个乡镇就能查出几个“走读”干部,目前基本上几个乡镇也查不出来一个。

  也有的地方,摒弃了繁文缛节,将驻村要求归纳为简单易记的方式,既方便干部对照执行,也方便群众监督。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提出了“54321”制度要求。即,乡镇干部每周须在乡镇机关和下村工作满5天;在乡镇住宿4个晚上,随时接待有急事的群众,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进村入户不少于3天;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一般不超过2天,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双休日、重大节假日、护林防火和汛期须有1名乡镇班子成员带队值班,处理各类事务,应对突发事件。工作要求细化、具体化,执行更加有章可循。

  与此同时,让干部留在村里,也要避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这就需要对驻村干部在基层的生活多些新安排。基层的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日常生活枯燥,是很多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驻村干部出现不适应、待不下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为驻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同时,及时帮助其解决医疗、交通、住房、饮水、用电等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并适时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为驻村干部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让驻村干部能够留得住,其来源也应考虑多元化,要拓展新的选派渠道。目前,不少地方的驻村干部都是由上级直接选派,异地驻村,与所驻的村缺乏情感联系。近年来,湖北多地采取“引智”思维,放大遴选范围,拓宽了驻村干部的来源。比如,在劳务输出大县湖北省通城县,当地高度重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将“领头雁工程”与“回归工程”相结合,通过“回归村官”带动在外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壮大了“回归村官”群体,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回归村官”一度占村干部总数的50%以上,其中,担任村主职干部100余人,占村主职干部总数的30%以上。

  “回归村官”成为新型驻村干部,一方面解决了村级组织人才断档、能力偏弱、发展乏力等问题;另一方面,也给当地农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提供大量致富信息,并通过兴办企业、发展产业等,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这种新型的驻村方式,也有效破解了驻村干部不愿来、留不住、发展不好等问题,“早晨来得迟,晌午收工早,下村一阵风,办事找不到”痼疾迎刃而解。这对农村发展而言,也引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衙前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根治驻村干部“走读”问题,关键还在于让“走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真正树立。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之际,驻村干部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扮演着脱贫攻坚、引领发展的关键角色。多些新招,多些新思维、新办法,让驻村干部真正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关乎百姓福祉,关乎农村的持续、长远发展。

  驻村干部作用,群众有目共睹

  □一些网民对少数不作为的驻村干部的批评较为中肯,但对于像西藏这样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而言,驻村干部的积极作用是群众有目共睹的。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时,仍需要驻村干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当好带领群众脱贫干事的“老师”

  □很多驻村干部向记者表示,将一些好政策直接带到村里,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增强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自己也在复杂、艰苦的基层工作中增进了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

  张宸(西藏)

  今年以来,贵州、湖北、云南等地都发生了驻村干部被召回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驻村干部制度的思考。诚然,一些网民对少数不作为的驻村干部的批评较为中肯,但对于像西藏这样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而言,驻村干部的积极作用是群众有目共睹的。在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时,仍需要驻村干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当好带领群众脱贫干事的“老师”。

  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工作,能起到“引智”的效果。受地理条件限制及历史影响,西藏一些基层村(居)干部的文化素质及能力水平,与内地干部相比有不少差距。为补齐干部能力短板,西藏先后选派了11万余名干部进驻全区5465个村(居)。这些“老师”在带领群众寻找致富门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者在一线采访时,一些基层群众反映,过去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较少,群众的致富门路很窄,扶贫工作难有起色,群众中有不少怨言。开展驻村工作5年来,选派到基层的驻村干部一张蓝图绘到底,帮助村里发展基础设施,寻找致富门路,让不少群众很快就实现了脱贫。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岗德林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第一书记”旦增旺堆告诉记者,过去村里想建一个藏香加工厂,但手续一直没有办下来。后来,拉萨市档案局的一名干部来到村里工作后,加工厂很快就建了起来,初步估计能吸纳3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每户每年预计增收2万元。

  据统计,西藏各地的驻村工作队已累计投入资金7亿余元,办实事近23万件。比如,岗德林村驻村干部协调资金给林地修了围墙,给村里更换了变压器,帮助贫困户把因漏水倒塌的房子建了起来;曲水县聂当乡热堆村驻村工作队帮助群众建起水渠、温室。很多群众都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最大,找干部办事比以前容易了。

  驻村干部给贫困地区带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巡视员李小宁告诉记者,做好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强健基层干部队伍。驻村工作队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手把手地把村两委班子带起来,让村(居)两委班子能扛起大梁。

  驻村期间,工作队协助村(居)两委班子健全村规民约、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规章制度36万余条,协助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及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很多村干部都说,驻村干部就像老师,逐项逐事地教会了村(居)干部做事。“干事都有了章程,以后驻村干部走了我们也能做好本地的工作。”

  此外,驻村工作也让广大干部在基层锤炼了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很多驻村干部向记者表示,将一些好政策直接带到村里,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增强了基层群众的“获得感”,自己也在复杂、艰苦的基层工作中增进了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这对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一名驻村干部说,刚到时,看到水电保障都不齐全,真想提起包就走,但经过近一年的驻村锻炼,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后,他很有成就感,也更加真实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更加明白了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重要性。

Tags:驻村干部关键要“驻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