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一些政客和民众最近再次发起所谓“抵制中国货”运动。这既是因为他们将不久前未能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一事归咎于中国,也因最近中国在安理会搁置了印度要求制裁“虔诚军”头领的提案。目前两国正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有效沟通,相信终会达成相互理解。
中印关系长期存在边界争议、中巴关系等障碍,但两国早已明白搁置争议要比相互敌对更有利于各自发展大局。因而自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开始,两国政治关系不断改善、经贸关系也得到快速发展,从2013年起中国一直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印贸易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是因为两国间的发展阶梯差有利于形成垂直分工;两国大而全的工业体系为开展水平分工奠定了基础;还有就是全球化为两国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创造了条件。
当前,干扰中印贸易正常发展的因素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两国间未决问题的存在有时会影响双方政治互信,结果就是,在国防、电信、网络甚至交通等一些重大项目上,针对中国资本和产品的安全审查成了印度市场“正大光明”的非关税壁垒。经济上,中印贸易收支不平衡、中方高额的贸易顺差常招致印度不满。2015年中印贸易中方顺差448.5亿美元,占当年印度贸易逆差的1/3强。对于印度这样一个经常账户长年赤字、国际收支危机时有发生的国家,它本身就对贸易赤字十分警惕。因有如此庞大的贸易顺差存在,中国产品也就更容易成为印度反倾销制裁的靶子。
在印度提出“印度制造”口号后,印度媒体和一部分人尤爱炒作的是“洒红节”上大量来自中国的气球、彩灯和彩带等产品,报端常常可见题为“难道我们宝贵的外汇只能浪费在这些产品上吗?”“难道我们印度的制造业真的如此落后以致生产不出这些产品吗?”的文章。但对消费者而言,物美价廉才是王道。更何况,媒体提到的这些产品只占中国对印出口的一小部分,作为当今高科技产品出口大国,中国对印出口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大到机电设备、电信设备、铁路机车等,小到民用电脑、电话等,这些无不是今日印度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所必需的。
综合来看,“抵制中国货”既达不到印度发起这场运动的人希望看到的政治效果,也不会根本改变中印之间的贸易现状,到头来只是一场小波浪。对民众是否会响应“抵制中国产品”及其可能坚持的期限、对中印贸易的具体影响,连印度媒体自己都没信心,印度《经济时报》为此专发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为什么抵制中国产品的呼吁注定失败”,理由就是“印度制造”无论是从生产成本还是流通成本上都还难与“中国制造”抗衡,相信在这股所谓的“爱国激情”消退后,印度商人和消费者还是会做出经济理性的选择。(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