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间,深圳、武汉、西安和南京四个城市“连夜”出台新政,楼市政策再度收紧。其中,武汉和深圳继续在限购限贷领域“加码”,南京、西安则针对执行层面进一步提高了要求和规范。
而已经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的22个城市,成交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房价则放缓了上涨步伐。这也意味着,楼市调控重复了此前用成交量下降换取“市场稳定”和价格不再疯涨换取居民“心理稳定”的格局,从而,让楼市调控延续了宏观调控的一贯规律,调一调,稳一稳,放一放、涨一涨,调控一次、涨价一次。
很显然,在楼市问题上,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方式,要想让市场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是很难的。因为,房价变动并不是依据市场规律运行的,而是按照政府的态度在变化,政府需要房地产,市场就会立即热起来,房价也会涨起来。政府暂时不需要房地产,或者中央要求地方政府重视房价上涨,不会立即冷下来,房价也会趋于稳定。也就是说,有形之手才是房价变动、市场变化的最根本性因素。而只要市场受政府掌控,房价就不可能稳定,市场也不会健康,这就是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事实也是如此,在地方政府仍然被“土地财政”牵着鼻子走,经济发展仍然把房地产当作支柱产业、实体经济被边缘化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就不可能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地方政府就会不时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人为干预,从而造成市场的不稳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造成房价的恶性上涨。要想房地产市场稳定,就必须首先解决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问题,解决地方政府对待实体经济的态度问题。
必须注意,中国的房地产是伴随着实体经济不断被边缘化而发展起来的,也是伴随着资本大量撤离实体产业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房价上涨,则是建立在居民收入变相下降、实际购买力绝对下降基础之上的。如果不是因为房价的过快上涨,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会高得多,市场消费能力也要强得多。恰恰是房价的过快上涨,让居民手中的钱出现了大幅贬值,商品房侵蚀了居民太多的消费能力,影响了太多其他方面的消费。不然,面对金融危机,消费也不会如此“冷静”。更重要的,过快上涨的房价,还严重侵蚀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再生产能力,侵蚀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发展动力。多数实体企业,因为地价和房价的大幅上涨,人工成本的快速增长,加上财政收入的持续上涨,从而使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再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弱。很多原本可以在实体经济领域一展身手的企业,都被迫离开了实体经济,进入到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来共同抢夺暴利。
在地方政府尚未对实体经济产生“感情”,尚继续紧盯“土地财政”和负债发展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调控方式解决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显然太过天真、太过不了解房地产市场情况。就算政府真心调控,真想把房价压下来,一方面,压到多少才算处于合理水平,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情况,即便压下来一半,也未必就是合理价格;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仍在想方设法享受“土地财政”带来快感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压得下来。最终的结果,还不是做给老百姓看。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让房地产市场真正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就必须确立以实体经济为本的思想,把发展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帮助实体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抓手,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改善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让实体经济“躺在蜜罐里无糖吃。
如果能够以实体经济为本,把相关的政策、资源更多的用于实体经济发展,那么,房地产市场过度活跃、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所谓的调控,也就不需要反复采用。企业、居民等,也就不会再受到高地价、高房价的伤害。楼市调控,只是权宜之计,只是政府为了应付房价上涨的被动之策。真正有效的手段,就是转变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把实体经济顶在头上,把实体企业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