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1月30日通过的其8年来首个减产协议“引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一改颓势大幅上涨。减产协议通过当天,国际油价涨幅超过8%。12月1日油价继续上扬,美国轻质原油收于每桶51.06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收于每桶53.94美元,二者涨幅均超3%。对此,专家指出,减产协议虽能推动国际油价短期冲高,但受供需两端多重因素影响,未来上涨空间有限,不会明显增加中国相关行业的经济运营成本。且欧佩克减产难以改变全球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石油供给依旧充足,在当前中国石油市场供需相当的情况下,减产协议不会对中国造成大的影响。
减产效果仍受挑战
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谈判,欧佩克近日达成了一份令市场意外的减产协议:将原油日产量减少120万桶,并将原油日产量限额定为3250万桶。协议自2017年1月1日生效,限期6个月。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也与欧佩克达成谅解,决定每日减产原油60万桶,其中俄罗斯承诺每日减产原油30万桶,这是俄罗斯15年来首次参与欧佩克减产行动
减产协议的达成迅速推升了市场“热情”,看高油价的声音随之增多。高盛认为,减产协议将促使油价在明年上半年大幅上涨,油价有望上行突破每桶60美元。德意志银行预测,2017年油价将会达到约每桶55美元。摩根大通认为,油价会逐个季度地缓慢而稳定地上涨。
“这份减产协议意味着欧佩克的策略开始转向‘限产保价’,这肯定会在短期抬高国际油价,但能否达到欧佩克所期望的减产效果,还需考虑多重挑战因素:一是欧佩克成员国对于协议的执行情况具有不确定性;二是6个月的减产量与现有市场库存相比仍较少,是否能对油价产生持续性影响有待商榷;三是一旦油价出现较快上涨,美国、加拿大等潜在供给者肯定会增加供给,特别是美国页岩油技术的巨大突破进一步增加了其供给能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郭海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华尔街日报》援引专家观点称,欧佩克减产并推高油价,很可能导致美国页岩油行业回暖,这不仅意味着欧佩克此前策略的失败,还更加不利于缓解当前全球供应过剩的局面。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如果油价重返60美元关口,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将大幅提高原油产量,因为这样的价格足以帮助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重启搁置的石油钻井。
供需相当影响不大
作为石油消费与进口大国,中国需要关注减产协议可能产生的影响。郭海涛指出,油价是否有利于市场运行、石油供应是否充足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目前来看,减产协议能推动油价上涨的空间十分有限,不会明显增加相关行业的经济运营成本;此外,全球石油市场依旧供过于求,减产协议不太可能改变这一局面,更不会出现石油“断供”。可以判断,减产协议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
在能源研究机构ECRG研究和产品开发部主管肖恩·莱文看来,中国拥有确保石油供应安全的其他战略,当前,中国的石油储备充足,且对石油的需求有所放缓。“如果欧佩克减产导致油价大幅攀升,由于库存已经与需求相当,中国可能并不希望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肖恩·莱文分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6年年初,中国建成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8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3197万吨,较2015年年中的2610万吨,增长了22.5%。
未雨绸缪多点施策
面对日益多变的国际石油市场,不断提高应对油价波动冲击的能力,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专家指出,我们需要未雨绸缪,从供需两端采取措施,供给方面,要提高石油生产效率、继续增加石油储备及增加非化石能源供给;需求方面,逐步减少对石油的需求,引导市场积极使用新能源、绿色能源、低碳能源。
“保证石油生产很必要,但要注重降低生产成本及效率,对于那些条件较差、不宜开采的油田要妥善处理。”郭海涛表示,在油价波动时期,我们应加紧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快石油行业市场化发展,通过不断提高石油领域企业的竞争力及运行效率,既提高石油生产能力,又促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转型,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值得称赞的是,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我们正在取得不错的成绩。根据统计局数据,中国新能源发电快速增长,10月份,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6.9%,增速比上月加快4.1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发电量增速8.9个百分点。
在石油储备方面,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中国的石油储备已相当于30多天的石油进口量,进步不小,但这还不够,虽然存在石油战略储备设施不足的短板,但以中国的建设能力,我们能够把相关储备设施快速建起来,尽可能在低油价时期接近90天以上的战略石油储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