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产业经济 >> 食品 >> 正文

2016食品安全热点⑧:“重组牛排”使用卡拉胶合法合规

http://www.newdu.com 2017/1/9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图为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在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韩肖/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6日讯(记者 韩肖 实习生吴晓薇)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于1月6日在京举行。近来,“胶水牛排事件”引发大量关注,对于民众和媒体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质疑和对新工艺的误解,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指出,碎肉并不等于劣质肉,“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此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消费者可通过配料表对相关食品科学分辨、安全食用。

  “胶水牛排”引起一片哗然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在节目中播出,市场中出售的牛排,其实是用碎牛肉和食品添加剂拼接而成。该节目的播出,迅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上海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行业协会声明指出, 该节目报道影响了卡拉胶、TG酶甚至食品添加剂行业和食品工业产业链的发展。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月5日至12月22日共监测到进口奶粉被暂停注册相关新闻报道949条,博客149篇,论坛189条,微博原发、转发3327条,微信4140条。从该事件的网络舆情占比图可以看出,微博、微信平台对其讨论较多,其次是新闻媒体,而博客和论坛的相关讨论较少。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2016年12月10日媒体的大量转载报道将舆情引向高潮,引起舆论对合成牛排安全性的质疑。多个媒体试验称肉胶牛排足以以假乱真等报道,刺激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随着多为业内专家对“肉胶”安全性的解读,舆情渐趋平稳。从话题地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浙江、山东、北京、湖南等地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2月5日至12月22日共监测到进口奶粉被暂停注册相关新闻报道949条,博客149篇,论坛189条,微博原发、转发3327条,微信4140条。

  “重组牛排”不是劣质肉

  王守伟介绍说,“重组牛排”也称“拼接牛排”,是借助肉的重组技术加工而成的调理肉制品。当前,该技术已经成为世界肉类加工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

  据悉,肉的重组技术借助机械或添加辅料(食盐、磷酸盐等)溶出肌肉纤维中的基质蛋白,或利用辅料的黏合作用使肉颗粒或肉块重新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形状的原料肉,并赋予调理肉制品良好的嫩度和外形。

  在“胶水牛排”事件中,诸多报道提及次品肉块和肉胶拼接为“重组牛排”,这使消费者很容易误解卡拉胶和“重组技术”。事实上,声称的“次品肉块”,其实是肉的分割或者肉块修整中产生的“碎肉”,绝不等同于“劣质肉”。王守伟还表示,卡拉胶不等于建筑用“胶”、塑料用“胶”。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规定,卡拉胶不得用于生鲜肉(包括牛排)中,但可用于重组类的肉制品中,且必须在产品包装的标签上明确标注,在规定的限量内使用卡拉胶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调理肉制品的选购,王守伟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严厉打击商业欺诈行为。用“重组牛排”冒充原切牛排、原料中含有鸡肉、猪肉等原料,但未按规定进行标示,或者掺入非食用级别的成分,都是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要对此进行严厉打击。

  第二,消费者在选购牛排时,可通过配料表来区分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如果标签中有配料表,出现其他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则可能为“重组牛排”。

  第三,科学膳食,关注卫生安全。消费者日常要有意识的不断提升自己的饮食习惯,在食用“重组牛排”时,要充分熟化后再食用。

Tags:2016食品安全热点⑧“重组牛排”使用卡拉胶合法合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