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村
会同村曾被誉为“民国第一村”。村人前辈包括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仕扬。会同村号称是广东第一个用电的乡村,还拥有广东第一个用电的私人宅院。碉楼、莫氏大祠堂、栖霞仙馆等是其标志性建筑,它被称为“岭南民居的活化石”。
2002年10月5日,一张张年轻而新鲜的面孔出现在燕子埔——— 第一批大学生来了。
作为北师大珠海校园第一届大学生,罗曼莉与近千名同学一起来到珠海。当时学校仅有5个院系,仅招收广东学生,罗曼莉在中文系,系里一共有160人。
来的时候,校园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开工短短9个月,就建好了几栋学生宿舍楼、教师楼,学生食堂、教学楼、交流中心……一应俱全。看到一半农田、一半工地的校园,罗曼莉并不感到荒凉或失望,倒是充斥着新鲜感,“觉得学校山清水秀,真漂亮”。
大一时,罗曼莉第一次经过会同村。她并不知道这个村落的历史。和同学准备到一个水库游玩时,她骑车穿越会同村,青砖黛瓦的岭南旧民居中,老人们摇着蒲扇穿行,宁静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她不知道的是,会同村曾被誉为“民国第一村”。1836年间,莫、鲍和欧阳三姓族人自不同地方相约于凤凰山北麓建村,“会同”之名由此而来。会同村的大人物,当数莫仕扬,他是买办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19世纪60年代初,莫仕扬跟随家人到香港打工,从一名普通帮工做到了首任香港太古洋行总买办。莫仕扬死后,职位由其子莫藻泉顶替,莫藻泉相传是中国最早发明挂历的人,并通过挂历推销他经营的太古糖,开了利用广告促销产品的先河。莫藻泉之后,太古洋行又传至其子莫于生手上,直到上世纪30年代洋行取消买办制度为止。莫家三代人在太古洋行任职60余年,先后援引近千族人到洋行工作。
功成名就的会同村人衣锦还乡,用积攒的血汗钱为子孙构筑家园。到了晚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会同村在统一规划设计下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会同村规模宏大,最大的特色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嵌填在棋盘式方格网状的宅基地中。它号称是广东第一个用电的乡村,还拥有广东第一个用电的私人宅院。碉楼、莫氏大祠堂、栖霞仙馆等是其标志性建筑,它被称为“岭南民居的活化石”。
付叶岚算是有心人。她是北师大珠海分校2006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2007年9月,她和同学骑车绕到会同村,当场被精美的建筑、深厚的底蕴以及破旧不堪的现状惊呆了。
“我当时去了碉楼、莫氏大祠堂和栖霞仙馆,祠堂旁边有个五金加工厂,声音刺耳,扬起一片灰尘,跟祠堂雕梁画栋的风格和文化底蕴形成强烈反差。而栖霞仙馆,荒草丛生,可以自由出入,墙面还画了不少防水、除白蚁的广告。这都让我感到很惋惜、很痛心。”付叶岚说,“会同村像一个很美丽的姑娘,但一直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保护她的美。”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她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包括本校学生在内的更多人了解这个“岭南民居活化石”。
回校之后,付叶岚花了半年时间,请她的系主任及几位老师同学一起,对会同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最后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报告。他们通过展览、论坛发帖等形式,让师生们关注身边的“宝贝”。曾经与她调研的老师们,也在一届届学生的课堂上介绍会同村的历史文化。会同村成为一些北师大分校学子大学生活的共同记忆。
创业聚集
老村租金便宜,吸引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此创业,大学生改造猪圈而成的酒吧,每个月收入多则五六万,少则一两万。
燕子埔村民所言非虚,保留有村场的会同村和官塘村的村民比燕子埔村的村民见证了更多大学带来的变化。
由于会同村租金便宜,一个偌大的老房月租不超500元,不少师生、清洁工在此租房。毕业于北理工珠海学院的蒋松雪,可说是把商业经营带到这条古村来的第一人。
2008年,蒋松雪毕业后,开始在学校周边寻找创业机会,希望成立一间酒吧。他看到会同村周边许多农家乐每到周末都吸引许多游客,而会同也是珠海今后着重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旅游肯定会越来越红火,“周边有北理工和北师大的学生,附近又没有娱乐场所,酒吧肯定有客源”,这个应届毕业生信心满满。
选址时,他找到了会同村保护区外围的一个仓库,门牌号是“2046”,和王家卫的电影同名,有点意思,就确定将其作为酒吧地址,并将酒吧命名为“会同存艺”。和房东一打听,发现这里原来是房东家的猪圈。“虽然当时是猪圈,但是我看到里面的空间和我们预想的酒吧大小刚好相符,就定下来了。”接下来,蒋松雪和自己的父亲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将一座猪圈改造成了会同村的第一间休闲酒吧。
建设期间,不少村民路过,都会好奇地进去看两父子装修。这个平静怡然的农村,因为经济发展不起来,加上政府政策保护老村建筑,已经许多年没有过土木建设了,所以蒋氏父子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在这样宁静又相对落后的农村,村民怎么也无法想象要建酒吧,都以为要建大排档。蒋氏父子在干活,村民就在旁叽叽喳喳地讨论:“怎么选在这个地方啊,我小时候还在这撒过尿呢……”
2009年,当他们将酒吧装修成中国风特色,头一天把灯亮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陌生村民进来过。“他们站在外面,很好奇,但都不进来,也许觉得这是个高档场所,所以不敢进吧。”蒋松雪说。
酒吧建成后,人气不错,每个月收入多则五六万,少则一两万。许多北师大珠海分校和北理工珠海分校的学生纷纷组团到这里消费,本村一些爱玩的年轻人也是这里的熟客。他们都和村民相处甚欢。
2010年,毫无美术专业功底的蒋松雪还与父亲亲手用水泥制作了一个高两三米的李小龙像,摆放在酒吧门口。李小龙扎着马步,一条龙围绕在他身旁,威武霸气,一时间引得不少村民好奇参观,这为其酒吧增添了不少辨识度。李小龙的水泥像出现在岭南古村落里,混搭中透着和谐,它在会同村也变成了一个地标式的特殊存在。
私人会所
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几位教师、学生不久前来到会同村,开始为这里的岭南古建筑“再成长”带来新鲜的思路和开发模式———私人会所。莫氏的一间祖屋,会同村面积第二大的一间旧宅,也准备开发成私人会所。莫氏的后人就是看过他们的会所“样板房”后,才愿意将房子租给他们进行改造,“让会同村的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屋主说。
白天做饭做菜,给大学生送外卖;晚上在旧仓库里翻修自行车,翻新后再销售给学生。北师大珠海分校的朱冯武,2010年毕业后来到会同村,寻找创业所需的廉价出租房。他先是租房住了下来,慢慢地租了另外几套旧屋,做起了生意,生意的对象都是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师弟师妹。生意已然步入正轨,旧仓库里的二手自行车堆在一起,多达300辆,蔚为壮观。
而他做的一件更为出彩的工作,是与北师大珠海分校一位加拿大教授合力将一间旧民居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古朴又新颖的私人会所。
“会所”这词,在会同村其实并不新鲜,因为早有雏形。会同村内的一个中西合璧的园林式禅院,名叫栖霞仙馆,由莫仕扬的嫡孙莫咏如于20世纪初为他的爱妾建造,也是这位成功买办消暑度假、交朋结友的乡间场所。几十年后,会同村的发展陷入停滞,老建筑日渐衰败,这个早期的“会所”也早已名存实亡。
朱冯武改造的这所老房子,位于会同社区居委会隔壁,有大约200年历史,被朱冯武师生选定了“琴棋书画茶”主题。推门进去,质朴的竹帘悬挂,绿色盆栽映衬着小院,大厅摆着一张偌大的木桌,上面摆放着茶壶。会所还有一个书房、一个琴房兼旗房,灯饰独具匠心,古朴而又新颖,与老屋的风格相得益彰。这个会所不对外开放,只作为加拿大老师自己招待朋友的一个场所。
“我认为会所是会同村商业与文化保护相结合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因为会同村都是民宅结构,难以用于其它开发。建私人会所既可以把古建筑保护起来,又可以合理开发,产生效益。政府进行保护和开发固然好,但有其局限性。私人的保护开发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模式。”朱冯武说,他的这个会所“样板房”已经得到不少人的认可,并形成效应。朱冯武表示,会同村的民居产权所有人多在海外,难以联系,而且他们往往不愿意将祖屋交给他人开发,担心祖屋受到破坏。“其实他们也希望古屋能在得到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只是难有这样的模式让他们放心。”
不久前朱冯武他们租下了莫氏的一间祖屋,是会同村保护较好、面积第二大的一间古宅,也准备开发成私人会所。莫氏的后人就是看过他们的会所“样板房”后,才愿意将房子租给他们进行改造。“我以后也将拓展这项工作,让会同村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屋主说。
除此之外,会同村2007年建立的“画家村”,也逐渐与高校形成了良性互动。北师大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的老师曾带学生来这里交流、学习,未来这些画家或会在北师大举行画展、论坛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