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以其强劲的科创驱动效应、强劲的产业结构调整、强劲的先进制造业投资、强劲的辐射带动战略态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各方关注的“G60科创走廊现象”。2016年初以来,上海市松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着眼科创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紧紧抓住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的发展机遇,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了G60科创走廊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旅游产业发展三大举措,提出了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目标。在“一个目标、三大举措”的具体实践中,松江始终坚持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如何推动创新发展,进而将科技和产业创新与城市有机更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人文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相融合,实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同频共振、互促共进,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区。
着眼构筑上海“四大品牌”,发挥“四大优势”,大刀阔斧推进转型发展,走出一条新路,松江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地区、日本筑波等全球科创高地,率先提出建设G60科创走廊,全力打造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高地、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标兵。作为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发起地,松江经过近两年唯实唯干、克难奋进的实践探索,形成了G60科创走廊“党建引领、对标一流、双轮驱动、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和“一廊九区”2.0版总体规划,科创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着力“三去一降一补”,淘汰劣势及污染企业1341家,引进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企业157家,机器人产业产值增长44.5%,“6+X”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同比增长62.9%,工业税收增长52.6%,房地产税收占区级税收的比重下降到32%;发展效益迈向高质量,税收超过亿元的企业增加到60家,全区财政总收入首次超过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在2016年增长33.2%的基础上,2017年增长21.2%,增幅继续名列全市前茅。吸引力增强:表现为,海尔智谷、修正药业、上海超硅、国能新能源汽车等百亿级项目为龙头的一批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计划总投资1467亿元,2017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市第一。新上市挂牌企业64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1万家,出现了长三角城市合作分工、科创要素自由流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协同配置的好势头。创造力增强:表现为,全球最先进ALD工作母机、超硅半导体300毫米集成电路用晶体生长系统、清华启迪小型便携式质谱仪等6个全国首台套为代表的重大科创成果持续涌现,军民融合重大装备Ts150燃气涡轮起动机、Tp1000、Tp600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研制成功,创远仪器参与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东华大学有关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获评国家科技进步2016年特等奖、2017年一等奖。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8家,68家企业主导、参与制订国际、国家及行业等标准193项,社会研发投入相当于GDP的3.75%,579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9.73亿元,专利申请10825项,增长18.5%,专利授权5667项,增长19.7%,均居全市前列。竞争力增强:表现为,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G60赛迪研究院、G60长三角研究院、上海低碳技术研究院、上海股交中心G60分中心、海外人才局等科创功能平台建立为代表的产业创新生态,以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推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为代表的高效便捷政务服务生态,以党建引领1+10人才新政实施为代表的人才发展生态逐步形成,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0多人。着力推进以“简政放权+互联网+店小二”为要义的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发展“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机制、镇级招商区级统筹、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改革试点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G60科创走廊的带动下,松江城乡统筹发展迈向新阶段,全区城市功能配套日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机农一体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快速发展,镇村文化体育、为老及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民生保障坚强有力,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获得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提名;区域面貌、生态环境、安全管理实现高水平跃升……
2017年11月22日-24日,人民论坛邀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与人民论坛智库研究团队、编辑记者组成课题调研组,重点围绕科技与产业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人文生态城市建设、现代化城乡社会治理等主题,在松江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期间就松江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宏观部署与长远规划等议题,与松江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主要部门负责同志展开深入座谈研讨。调研结束后,课题组进一步围绕松江的实践探索展开深层次分析、研讨和论证,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民智库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松江以科创引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探索,在更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培育和提升区域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等四个方面,形成了重要的经验,对各级各地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理念落实落地,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而从松江自身来看,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引领性的创新发展,今后需围绕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融合、推进“产城人”融合、强化科技与人文的互动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和探索。
松江以科创为核心的创新发展实践与经验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以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落地。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松江区的发展转型实践,坚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晰产业发展方向,进而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实现更为有效匹配的逻辑思路。基于这样的逻辑,松江区在谋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坚持从其自身处于上海科创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交汇地带的重要战略地位出发,据此对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区位优势、既有要素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作出科学研判。与此同时,又充分考虑松江自身面临的企业转型需求、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需求等“需求侧”实际。
具体实践上,一方面,松江立足于打造上海市参与全球竞争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面向长三角的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坚持做强做大实体经济,在系统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科创走廊,并据此大刀阔斧调减落后产能,在九亭率先完成全市首个198区块成片减量,关停淘汰劣势及污染企业1033家,建设用地减量立项和验收7434亩,生态用地增加4433亩,规划26.62平方公里产城深度融合的“九科绿洲”。同时通过政策和机制的调整与优化,保证土地等既有的存量资源要素优先配置给先进制造业项目;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将科创驱动转型发展的自生式范式,上升到一种制度的规划,在精准定位科创走廊产业发展重点的基础上,松江进一步提出通过打造科创走廊,着力构建质量标准、双创活跃、产城融合、先进制造、人才集聚、科创环境六大高地,并对标于此采取了招商体制改革、出台如提高容积率免增容费实施细则、吸引人才聚集专门扶持政策等一系列实质性制度改革,进而以制度结构的优化和以适应发展需要的新制度安排的有效供给,带动了所需各类要素资源从区域外不断向科创走廊集聚。
松江的实践,生动地刻画了依托供给侧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结构的同步完善和优化,来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落实落地的有益尝试和创新探索。
打造错位发展、功能互补、要素自由流动的科创走廊,培育和提升区域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松江全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承载地的G60科创走廊,其在统一规划部署之前,是因高速公路便利化而自发形成的产业布局。这种自生式的发展,虽在集聚要素资源和推动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也带来不少产业聚集区都曾出现过的问题,如布局上比较乱,功能上没有互补,业态的调整上也没有逻辑性,进而一度造成资源错配的惯性。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就在于因区域与行业边界的限制,以及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等,造成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相互之间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性、耦合性不强,最终导致企业整体的资源整合能力有限。
为彻底摆脱此前的无序化局面,松江区在顶层设计科创走廊建设中,沿G60两侧重新规划布局了以“九科绿洲”临港松江科技城为龙头的“一廊九区”,精准定位人工智能、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此推动实现各板块之间错位发展、功能互补。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在进行持续深入的实地调研、赴国内外典型城市考察之基础上,不断总结先进制造业行业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政府部门在其中如何能够更好发挥作用。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全区上下在必须彻底打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地缘边界限制等造成的各种壁垒方面形成高度共识。以此为导向,政府部门主动牵头搭建科创走廊行业信息汇总与传递等平台,以此促进政府、企业、院所之间充分沟通协调,进而形成九区联动、区区合作的发展格局;并从区级层面出发,围绕打破地缘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制约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以此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按市场规律在科创走廊内自由流动,不断发挥要素资源的重置效应,更为有效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松江的实践,生动地刻画了通过强化政府顶层设计、打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不合理边界以及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创新活动、市场行为由传统的无序竞争走向有效合作,推动要素结构由低效错配走向高效优化,进而不断提高转型发展内生动力的有益尝试和创新探索。
新兴产业与文化底蕴、生态特色相叠加,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创新发展成果为城乡居民同步共享。着眼于G60科创走廊“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的优化完善”,在促进内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集群发展过程中,松江区委区政府适时出台《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全面启动文化名城建设路线图。同时,坚持做大生态松江这一“金字招牌”,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引导科创企业依托所在区域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化自身内部发展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诸如九科绿洲和上海科技影都等一批充满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的产业集群,实现了城市科创、人文、生态的同步推进。
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引导支持G60沿线街道和乡镇充分吸收“一廊九区”的辐射带动效应,面对科创走廊园区内的创新型企业在成长壮大过程中所遇到的缺土地、缺空间等“成长的烦恼”,各道和乡镇结合自身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实际,有针对性地主动承接适合自身转型发展的优势产业,在推动国家级开发区与乡镇携手合作、国有资产与镇级集体资产紧密捆绑等方面开创了先河,并以此带动先进制造业、现代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在广大农村地区加速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生态与乡村生活一体化融合发展,使美丽乡村建设和科创城市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产业布局和发展链条的延伸,政府、园区、农民、企业抱团发展,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极大地压缩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
松江的实践,生动地刻画了将创新发展嵌入到特色的城市人文与自然生态之中,进而以科创为纽带有效串联起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的各类要素和资源,并以此实现了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协调共进。
强化党的领导,以党建工作的创新引领推动更具效率的创新发展。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松江区围绕更好发挥党的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价值引领,进而以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带动各项工作。科创走廊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委书记程向民带队,深入本区开发区和街镇一线实地调研,先后考察对标德国先进制造业、美国硅谷等全球科创产业基地,并借鉴北京中关村、深圳和杭州、嘉兴等地经验,对标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航工业等央企,清华、上海社科院等高校院所,经区委专题会、区委书记碰头会、区委常委会反复酝酿和研究,逐步统一全区干部队伍思想,系统提出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出台了《关于党建引领G60科创走廊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强化“双服双创”(服务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实现科技创新、党建创新),使党的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科技创新强大动力的目标。
按照这一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在坚持党管人才前提下,不断加大G60科创走廊人才工作力度,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突出质量标准高地、科创全要素供给、人才国际间开放共享,营造了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浓厚氛围;在组织建设方面,坚持党建项目、科技项目深度融合,将党建项目作为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将党组织、党的人才队伍建在创新链、产业链上,“因企制宜”打造党建特色服务项目,在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模式建构方面,打造区域化党建、党组织结对共建等载体,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等创新主体“人才共享、资源共用、发展共赢”,拉近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人才供求的更为精准匹配;在完善机制方面,打通服务链和创新链两个链条,筑牢党建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的G60党建服务阵地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资源整合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科技创新资源的潜能;在考评考核方面,将党建项目化管理理念拓展到城乡发展和治理的各个领域,对党建项目进行考核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与年度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检查、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以及绩效考核等工作相挂钩,实现了党建工作的“软任务”向量化的考核“硬指标”转化,强化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党建工作推动创新发展的干事动力。
松江的实践,生动地刻画了以党建工作理念、服务、载体、方式方法等的联动式综合创新,推动全区上下形成规范高效、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唯实唯干、克难奋进的干事氛围,进而全面发挥党建引领科创、推动创新发展方面作用的有益尝试和创新探索。
松江实践的四个重要启示
必须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高度来谋划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当前,将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各界的高度共识。然而,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形成具有当地特色、鲜明比较优势和强大内生动力的创新发展路径,则是各地普遍关注和需要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而从松江的实践来看,为了使创新发展的理念以更为“符合本地实际”的形式有效落地,以此更好发挥创新引领发展转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作用,必须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的重要深意,进而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全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如何选择一条真正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这包括:着眼于当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关联产业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推进,对创新发展的整体布局进行顶层设计与部署;围绕形成低碳环保、集约高效的绿色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科学设计创新发展的方向与路径;立足于更高层次开放格局下的比较优势、要素自由流动和行业跨区域整合,准确定位更加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和科技创新重点;致力于不断汇聚全社会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共识与合力,打造有利于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使发展成果为全体居民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
必须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层面来思考如何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在地要求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近几年来,各级各地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统筹推进科技、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但是正如一些研究中所指出的,目前很多地区科创引领转型发展的应有作用尚未得到全面发挥,其根源则在于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还不高。
而从松江的实践来看,为优化供给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一是着眼于更为有效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以制度和政策调整来提高本地区对创新发展所需各类要素吸引力之基础上,全面健全完善保证要素在区域内部、区域内外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以此促进要素配置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创新发展的更强动力;二是着眼于解决政府、企业、科创机构等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重点通过搭建政府与企业等各主体间的互动平台、企业之间信息对接平台,以及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交流分享平台,来降低各主体间的沟通互动成本,特别是降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面临的各类交易成本;三是着眼于提高供给侧服务需求侧的能力,在基于需求侧实际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市场链、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协同建构与创新,打造供给侧与需求侧高度融合的体系机制,进而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各类主体、各类要素同频共振的格局。
必须从引领推动创新的角度统筹推进党建工作机制和模式的健全与优化。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自觉实践,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上的深刻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全面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各级各地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深入学习,各级领导干部对包括创新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理解不断加深。如何将不断深化的理解和认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与动力,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而从松江的实践来看,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创新的作用,必须从创新驱动发展的全局中来推进党建机制与党建模式的同步优化,这其中重点包括:准确定位党建在科创事业和创新发展全局中所应发挥的引领作用,以及全面明确党建引领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将其上升为制度性的文件加以规定和推动落实;以建立起“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为导向,将党员干部推动创新发展的任务与执行情况相应地纳入各级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和党建工作责任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干部奖惩和职业晋升的重要衡量标准,以此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积极推进党建工作模式从“+党建”向“党建+”转变,将党建工作主动内嵌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尤其要将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建在创新发展的研发链、生产链和产业链上,进而形成基层党建全面引领推动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必须从全面撬动和利用城乡特色文化资源的角度夯实企业创新发展的持久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其重要的深意在于,唯有倡导创新文化、弘扬创新文化,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自信;进一步地,唯有坚定的创新自信,才能从根本上涵养和激发强烈的创新热情。
而从松江的实践来看,只有鼓励各行业、各主体培育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与创新意识,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才能凝聚各个方面的更多力量,进而不断开创科技创新以至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为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在具体实践中,各地要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创新元素进行传承和发展,弘扬勇于创新、追求创新的城市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等实际,将科创产业有效对接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和乡村两个场域的文化资源,以此推动形成覆盖各个领域、贯穿整个城乡的互动式创新产业发展链条。此外,要适时改造提升当地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向其植入先进的现代化科创元素,推动其产业形态与模式的有机更新,使其在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坚定追求卓越的取向,在新时代推动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引领性的创新发展
坚持改革导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制造业仍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竞争的核心领域。但与之前所不同的是,当前的制造业从生产、流通到销售,正在越来越趋于数据化、智能化,加快接近产业奇点,故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如何与制造业融合,成为左右这轮竞争的重要要素。基于这样的背景,在“一廊九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集群发展,不仅仅是松江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更高形态的产业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结合G60科创走廊当前产业基础和各方面发展实际,首先,要进一步增加信息网络基础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为企业与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广连接提供条件,推进企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过程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其次,要立足于让大数据功能性作用贯穿于企业研发、制造、营销、流通等的每一个价值提升环节,全面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社会化”的大数据环境,这其中包括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推动数据采集、整理、存储、挖掘、分析、交易、服务外包和大数据安全等核心业态发展,全面加强大数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再次,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商业化进程,推进人工智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通过财政、政策上的扶持,激励人工智能潜力大基础好的企业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活动、对企业进行智能化升级,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企业。最后,要把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深化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聚焦“6+X”产业,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地开工竣工投产。在制度创新、制度供给上全面发力,做实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发展“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落实“放管服”,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生态、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
坚持开放共享,着眼上海市和长三角两个布局,推动形成创新要素跨区域融合的体系机制。与传统和低端、中端的制造业相比,强大的高端制造业对创新要素有着更强的依赖性。根据《上海科技年鉴(2017)》中的数据,2016年,松江“一廊九区”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同比增长率仅为5.4%,与中关村(2016年为13.4%)这样起步更早、发展更加成熟的科创中心还有明显差距。这些都决定了,推动松江制造向更高水平的松江创造跃升,必须以更为优质丰富的创新要素资源作为基础。为此,对于未来的松江,应全面树立“大科创、大开放、大融合”的创新发展理念,在具体实践中,要着眼于上海市发展全局和全市资源要素分布特征,进而以“一廊九区”的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科创企业为依托,以打造上海市高端制造业高地和集聚中心为目标,积极搭建科创走廊与上海主要城区之间科教对接、产教对接、校企对接的综合性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创走廊内各创新主体与上海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入的创新合作,以此更好带动科创走廊内外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高效融合。
同时,要着眼新时代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进一步形成全面开放的格局,以沪苏湖高铁走线松江,G60科创走廊迈入高铁时代为契机,加强与嘉兴、杭州、苏州、湖州等周边城市的分工和合作,并以政府间合作带动市场领域的合作,推动科创平台和科创企业的跨区域对接,共同打造跨区域性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以此带动更广范围内的创新要素流动与配置优化。
坚持规划先行,加快从“产城”融合迈向“产城人”融合这一更高形态的发展阶段。城市的本质特征是人的集聚,不仅如此,激发人的活动和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也才是经济社会保持永久活力的根本前提。从相关的可得数据看,2017年,“一廊九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仅为6.9%,其很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廊九区”内与人有关的生活等配套设施仍有待完善。基于这样的背景,同时结合国际国内的经验,为实现更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今后,要深化卓越的“一廊九区”产城融合规划,坚持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围绕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形成具备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城市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现代化科创园区,使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优美,既让工作节奏快起来,又让生活节奏慢下来。
具体而言,对于政府部门,要当好“店小二”,更要当好“炊事员”,为此,一是要提高服务企业的条件和能力,重点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实力强、资源和经验丰富的国际性商业商务企业落户G60科创走廊,积极发展商业和法律、咨询、调查、广告与中介等商务服务,逐步提高商业商务服务的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便捷化程度。二是要从资源对接、项目申报、金融支持到品牌宣传推广,为科创走廊内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平台。三是要在保护好区域生态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交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系统化的服务设施,用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人居环境消除创新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其美好工作生活感受。
坚持品牌特色,重点通过科技与人文的互动,不断突出松江的科创优势与区域特色。 科创走廊在国际上已经不是新鲜事物。而在国内,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凭借交通、区位优势或中心城市的强大辐射效应,也围绕打造科创走廊作出部署或已经付诸实践,如广东省从省级层面出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提出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中国“硅谷”,形成全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到205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合肥市提出坚持全球视野、合肥特色,叠加科教和生态“两大优势”打造成比肩美国“硅谷”的环巢湖科创走廊;西安市提出建设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基地+沣东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大走廊。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品牌意识,突出松江科创的特色与独特优势,才能使松江的科创走得长远、走得领先。为此,在今后推动“一廊九区”发展过程中,要更好地将松江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崇尚创新的城市精神融入其中,引导和激励科创企业开发一批彰显松江文化元素的科创产品;要全面发挥城市人文的载体功能,以科创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广富林、泰晤士小镇、上海影视基地、九科绿洲等文化和旅游景区,创造性地注入更多先进的科技要素,尤其是打造一批体现松江科创特色的符号标识。此外,要积极举办关于科创企业与科创产品的各类高端会展,积极申办、主办各类高层次、高规格的创新发展论坛,以此不断提高“松江创造”的受众面和海内外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