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文化企业人才培养策略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企业研究》2012年22期 马国庆 郑… 参加讨论

    摘要:文化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型、专业型、复合型、国际型和政策型人才。当前,文化企业存在专门人才数量少、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为此,应采取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措施等多种手段加以解决。
    关键词: 文化企业 人才 特征 现状 策略
    作者简介:马国庆,郑粉花,河北北方学院
    一、文化企业及其所需人才特征
    文化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文化、创意和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源为投入要素,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取商业利益的经济组织。文化产业属于高度智慧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涵盖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信息服务、教育、旅游、体育、广告、会展等多个行业。鉴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文化素养高,创新能力强。文化产业具有直接的文化属性,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包含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思想性、独创性和主体性。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创造性地研发文化新产品,开展创意策划活动。所以,文化企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二)学习能力强,专业技能突出。现代社会新知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作为知识高度密集的行业,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培训,永无止境地进行知识更新,在相关领域掌握突出的专业技能。如创意人才需要不断学习,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开展长期创造性构思训练,才能具备和提高创意能力;咨询性人才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逐步具备诊断企业管理问题、进行项目科学性论证的能力。所以,文化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型人才。
    (三)一专多能,知识高度复合。文化产业是新型产业,涵盖领域广,发展速度快,所涉内容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从业人员只有一专多能,知识高度复合,才能做好如此复杂的工作。如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既要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规律,同时也需要有一般产业管理学的素质与能力;电信运营商等通信企业的人才,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又要熟悉媒体经营和文化产业专业知识。所以,文化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四)具备国际意识,熟悉国际市场运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日益紧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国际市场运作。无论是把外国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引进来”,还是我国文化产品、文化机构“走出去”,都需要借助国际市场运作方式。这就需要国际化的融资机制、清晰的市场定位、良好的商业计划、可靠的运作流程。而要完成这些工作,就离不开既懂外语、又熟悉国内国外文化市场运作的国际型人才。
    (五)政策意识强,政治素质高。文化产业主要属于精神生产范畴,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文化产业能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反之,则会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文化企业工作人员,必须服从国家发展大局。既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政策,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始终牢记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所以,文化企业所需人才,也是政策型人才。
    二、文化企业人才现状分析
    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到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到2.5%。一大批文化企业茁壮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文化企业近30万家,从业人员180万余人。然而,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需要,我国的文化企业还存在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高端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专门人才数量少。在现有文化企业中,从事会展、旅游、出版、印刷、动画、网络、演艺、娱乐等行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据2009年对30多个行业人才紧缺指数进行的分类统计,文化产业的人才紧缺居于首位。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影视、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分别达到15万人和10万人左右,而现在中国拥有的动漫人才,还不及这一缺口的1/10。随着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楼宇视频、电子杂志等迅速发展,未来3至5年内,数字新媒体人才缺口将达60万。
    (二)高端人才紧缺。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属于企业的高端人才,他们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尖兵”,在产品创新、营销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但长期以来,这种高端人才异常紧缺。属于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传媒业,从业人员60多万人,但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却不到1%,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从总体来看,文化企业从业人员中行政类、专业艺术类人员所占比重过大,而经营管理类人员所占比重过低,数量偏少;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多,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少;一般从业人员多,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国际化人才少;36岁以上的中年人员多,3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少;大专以下的低层次人员多,大本以上的高层次人员少。
    文化企业人才状况出现以上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第一,文化产业起步晚,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现有文化人才大多是计划体制下培养起来的,习惯于行政管理,不懂得市场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不了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第二,现有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激励措施不足。由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许多企业沿用了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措施,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没有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阻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压抑了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企业吸纳人才思路狭窄,手段单一,主要依赖招聘方式,甚至是等人才上门。一些从事文化产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专注于创意和创作,不被企业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第四,忽视岗位培训和现有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现有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是目前解决人才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许多文化企业却忽视对员工的岗位培训。即使有培训,也往往是任务式培训、应急式培训,没有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最终流于形式。
    三、文化企业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文化企业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识,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舆论环境。其次,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规划,改变过去随遇而安的人才使用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人才队伍。第三,要依据所需人才的不同种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培养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的不同标准和策略。第四,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和计划,提供充足的人才培养经费预算,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人员,为人才培养和使用提供资金和组织保障。第五,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产学研官”结合,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寻求政府政策帮扶,实行高校订单式培养,基地一线化训练,实现高素质人才直接进入企业,保证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良性的竞争机制提倡的是一种公平、合理、友好的竞争,是促进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建立和实施竞争机制,增强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忧患危机意识。通过机制的作用,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标,为真正的人才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在人才流动中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精神和物质激励上,注重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薪酬,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通过提高薪酬、奖励股权、增加福利、职务晋升、评优评奖等多种措施,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第三,把握人才规律,建立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明确的行为标准。
    (三)完善人才引进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采取招聘、调入、兼职、聘请、借用等形式多样的手段,有计划、有重点引进各类急需的文化人才。在人才的使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与就业等方面,提供适当的优惠条件,为其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对特殊的创新性人才、复合型人才、专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给予特别照顾和优惠,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树立企业发展的带头人和排头兵。
    (四)进行经常性员工培训。企业现有的文化人才已经有相当的文化工作经验,也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尽快提升他们的从业知识和能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项培训、参观考察、项目合作、学术研讨、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查漏补缺式的经常性教育,对原有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产品创作人员进行市场经营知识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跨专业的技能培训,使他们尽快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新动态,形成新思想,跟上行业新发展。

Tags:文化企业人才培养策略初探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