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石油向美(五)——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冷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3/7 《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8月06日 张一鸣 参加讨论

如果一辆满载着原油的30万吨级运输船,今年6月中旬从南美的海港出发,8月初能够到达大连的海港,这一船油将因为国际原油价格的下降而面临上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2009年油价大幅上涨时,同样一车油,石油进口商就能赚同等多的钱。
    上跳下窜中的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影响到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能源供应成本。过半的原油需要进口的中国,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还在攀升。有预测称,2015年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增加至60%。
    历史给中国留下过教训。只要中国一传出即将大量采购原油的消息,就会有国际炒手在短期内做高原油价格。为了防止受制于人,中国的石油企业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石油市场中,谋求卖方市场中的知情权、话语权。
    近十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油气产量的增速远高于国际石油公司和同等规模石油公司水平。中国石油的海外油气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9.2%,中海油的达到16.24%,其他几个世界主要石油公司中,除了挪威国油的复合增长率达到6.70%,大多在5%以内,壳牌和道达尔甚至处于负增长状态。
    同时,中国的石油企业正在从政治风险较大、政权更迭频繁的中亚、非洲等地区走向更优质的资源区——欧洲、美洲。一些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在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下,转让项目给中国石油企业亲近优质资产的机会。
    然而,越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越要冷静地思考。转向美洲,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早在2005年,中海油抛出185亿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时,就被半路杀出来的雪佛龙截走。
    中国石油公司进入北美,首先要打破资源国对中国掠夺资源的担忧。中国企业应当树立起共赢的思维,将一些资源留在资源国,而不是运回国内;其次要有国际化、规范化的运作方式,以适应美洲成熟市场的要求;最后在收购项目后,还要能够在最快的速度内最好地整合项目资源。
    这些都是对中国的石油企业的考验,也是中国石油企业打造国际能源公司必须迈过去的一个槛。中国石油企业在管理、企业战略制定上,客观上依然与世界一流石油公司存在较大的距离。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减少“走出去”的阻力。
    BP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说,来自中国的石油公司正在日益崛起,掌握越来越多的游戏规则制定权。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超越单纯意义上的国际石油供应商,成为更有竞争力的油气资源开发商。
    必须看到,中国的石油企业距离国际油气资源开发商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切实减少新时期“走出去”的阻力。中国的舆论也应当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中国石油企业不是去海外掠夺资源,而是依靠自身出众的技术,为世界创造出更多的石油产能,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
    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首次迈入8000万吨台阶,合计产量约8500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超过10%,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全球超过40个油气资源国开展投资业务,业务领域覆盖上、中、下游。过去五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石油作业产量翻番,达到1.2亿吨以上,为全球石油市场稳定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外油气产量增速远高于国际大石油公司和同规模石油公司水平。
    2011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大幅降温,交易金额同比下降超过30%。中国公司海外并购金额近200亿美元,成为市场中重要的参与方。中投、中海油和中石化均有较大规模的收购活动,中石化连续第二年并购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演讲材料)

Tags:石油向美(五)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