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的变化与企业的发展都会导致企业更新或扩展其物流系统,一劳永逸的物流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德国物流专家甚至提出了持续物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要求企业系统收集并管理物流规划数据,定期进行物流系统升级与扩容规划,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本文在分析各种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就物流系统改善的内容、原则和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西方先进企业的经验,供中国企业参考。
一、企业物流系统改善的驱动因素
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产品类别的增加或调整、业务流程的改变、销售模式的改变等都是企业现有物流系统改善的重要驱动因素。除此之外,本文认为下列因素对企业物流系统的变革也起着重要作用:
1.市场因素
经济的全球化、供应链的协同与整合对企业物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推动企业物流系统改善的重要驱动因素。用传统的物流系统已经无法满足8“R”(Right)的物流能力要求:
1)适宜的数量
2)适宜的目标
3)适宜的地点
4)适宜的时间
5)适宜的质量
6)适宜的人员
7)适宜的信息
8)适宜的成本
在质量—成本—速度的物流张力三角内,企业只有依赖先进的物流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图1)。
2.物流系统能力不足
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吸取西方企业的经验教训,而是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注重市场能力和制造能力的建设,忽视了物流能力的协调发展,致使企业物流系统成为瓶颈,出现了“制造强,物流弱”的失衡局面。物流系统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a)静态能力:如库房容量不足,线边物流面积不足等;
b)动态能力:出入库能力不足,分拣能力不足,配送能力不足等;
c)质量水平:差错率高,及时性差,包装保护不满足要求等。
物流系统能力不足,企业的市场能力和制造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订单的履行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中国制造”品牌的声誉经常因为质量问题、供货及时性和准确性差等问题而大打折扣。通过提升企业物流系统能力,可以改善企业的快速反应和交付能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3.物流系统效率低下,成本高
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诉求是改善物流系统的另外一个驱动因素。中国企业正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迫使出口加工型企业必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中国企业物流系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物流模式和物流系统,企业既可大大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又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
4.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技术进步
中国企业物流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起步较晚,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物流信息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是中国企业物流现代化的关键,应优先于物流设备自动化。在物流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方面,企业和政府都应该加大投入,把握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的良好契机,把中国企业物流系统导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快车道。
5.系统落后,不能代表企业形象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中国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但是落后的物流系统已不能代表中国企业的形象。早在十年前,当华为在深圳建设全自动立体库时,许多业界人士并不理解华为的用意。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客户来华为参观的必到之处就是现代化物流中心。可见,现代化物流系统能够提升企业市场形象,对企业全球化发展有利。
二、企业物流系统改善的内容
企业物流系统的改善包括新物流设施取代旧的设施、硬件设备的扩容与升级、软件系统的更新、物流运作流程的改善等,涉及到下面六大方面:
1.VMI库存管理模式
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成功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这对供应链的伙伴合作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就是这种合作关系中的一个双赢模式。VMI是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允许卖方管理存储在买方/客户的库存,从而大大缩短供需双方的交易时间,加快整个供应链面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提高供应链的柔性。VMI库存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策略和技术手段。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国际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借助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引入正确的VMI模式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包装单元化与标准化
物流容器具是企业物流系统建设的基本单元,企业应该按照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标准确定适合自己的容器具尺寸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标准容器具,以降低物流容器具的采购和运营成本。对必须采用专用容器具的特殊零部件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根据零部件的物流数据、需求特点和物理属性进行物流容器具的选型和规划是一项专业、严谨、科学的工作,必要时可以借用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完成。德国物流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专业工具软件(U-NIT、PUZZLE等)在汽车制造行业、电子生产行业、机械加工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等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3.仓储与分拣系统
传统的仓储系统往往占用较多的仓库建筑资源,运营成本高,管理漏洞多。先进的物流模式要求仓储系统从原来的以存为主的库房转变成动态物流枢纽。有效利用仓库建筑资源的仓储技术正在得到推广应用;快进快出、整存零取的高效分拣系统是现代仓储技术的发展主流;专业的仓库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管理库存和各种资源,达到高质、高效、低成本的运营目标;与此同时低碳环保的理念也进入了仓储领域。早在5年前,德国物流研究院就成功研发出单位耗能最低的新型自动化物流系统——Multi-Shuttle技术。这是一种新型小件自动库系统,具有远远高于传统小件自动库的系统效率与柔性。这种新型自动化物流系统负责搬运的自动穿梭小车Multi-Shuttle的自重仅为传统堆垛机的10%,因此系统出入库的单位能耗远远低于传统立体库。随着中国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自动化仓储系统的应用受到普遍关注。
4.生产供应系统
生产供应系统是制造环节的重要物流系统,直接关系到产能和产品质量。先进的生产配送模式既能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又能有效控制物流成本。下列先进的生产物流模式对中国企业并不陌生:
a)巡回取货(Milk Run)的运输组织模式;
b)看板供货(Kanban)生产物流模式;
c)信号灯要料(ANDON)生产物流模式;
d)准时化供货(JIT:Just-In-Time)生产物流模式;
e)顺序供货(JIS:Just-In-Sequence)生产物流模式;
f)齐套分拣与生产供应(SPS)模式;
g)糖果人供货(Candyman)生产物流模式等。
然而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应用了这些先进模式。由于零部件的多样性,适合企业的生产物流模式也一定是多样的。中国企业既要深入研究国际标杆企业的经验,又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的生产物流模式。
5.配送物流系统
根据供应商和客户的地理位置选择最优的运输方式,在满足运输时间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配载优化和配送路线优化等工具软件,提高运输车辆的装载率,减少运输总里程,优化运输成本和碳排放。早在20多年前,德国物流研究院就着手研发和应用物流中心选址和配送路线优化的工具软件——大型配送网络规划和路径优化工具DISMOD。DISMOD可以帮助企业根据客户和供应商的分布以及运输流量的分析,制定出最优的选址方案,选择成本最低的配送路线。在给定多个配送中心、选址变动、客户重新分配、供货地点数量和位置变化的情况下,DISMOD可以给出货物运输配送的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DISMOD还可以即时计算路线和配送频次变化,从而迅速获得物流配送成本分析报告。
6.物流信息系统
对企业现有物流信息系统的改善往往比新建一个信息系统要复杂许多。首先要对企业物流流程和现有物流信息系统的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业务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制定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目标和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案。国际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软件公司大都已进入中国市场,选择一家专业的软件公司和合适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物流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三、企业物流系统改善的原则与路径
1.企业物流系统改善的原则
中国企业应该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指导思想开展物流系统的改造与优化。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永恒力物流教授、德国物流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