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上)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经济学家》2012年第2期 龚晓瑾 参加讨论

摘 要: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论证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市场之间边界模糊性的问题时,得出企业边界不存在的结论,并从而否认知识经济条件下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同时,以企业边界的存在为基本假设前提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作为研究企业边界的主流理论,却未能对企业边界不存在观给予正面的回应。针对这种研究现象,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不存在观的主要论据进行评判是必要的。
    关键词:知识经济,分布式知识,企业边界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归纳
    

    近年来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的存在性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边界消失观成为了二十世纪末以来组织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对此,学者们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依据。
    例如,Brusoni就指出,由于知识变得更为分散,越来越多地掌握在知识员工手中,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1]根据哈特和威廉姆森有关管理者权威的边界等同于企业的边界的定义[2][3],必然得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存在的结论。其典型论据可归纳为一点,就是以分散知识与企业权威不相容为依据,否认企业的存在,进而也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
    另外,Jensen and Meckling[4]、Nonaka和Takeuchi[5]、Grant[6]、Sautet[7]以及Grandori[8][9]等学者则是或明确或隐含地把哈耶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效率的辩论中得出的集中式的资源分配受分布知识的性质约束的基本论点应用到了企业组织的分析上,认为集中协调机制,包括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在分布知识的条件下可能会失败。因此,集中协调机制除了在很小规模的企业外,在大企业中没有理由存在。
    其中,Grandori的论述最系统也最具代表性。Grandori等学者以分布知识与企业权威的不相容为由,否认企业边界存在的现实性。他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分布知识使得企业权威作为“可行的治理机制”受到挑战的原因可以具体细化为以下三方面:其一,经理人不具备有关雇员行动集合的充分知识,当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时,经理人不知道雇员可以采取哪些行动;其二,雇员比经理人更了解某些行动应该如何采取才是最优的;其三,由于缺乏突发事件的信息,经理人不知道应从雇员的行动集合中选择哪 些行动才是最佳反应。[8]
    此外,市场和企业之间逐渐地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现象,是有关学者确认企业与市场之间边界的模糊性的第三种论据。此种分析观点以Helper[10]等学者为代表。他们以市场和企业之间边界逐渐消失的现实作为例证,认为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基于法律约束和所有权的企业边界定义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因为企业与市场之间边界的消失,使得研究企业边界失去了意义。Parmigiani和Mitchell[11],Jacobides[12]等学者也从知识能力角度,使用“可透过的企业边界”(permeable firm boundaries)概念来描述了当今市场和企业之间逐渐地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现象,否认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清晰边界,从而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
    学者们提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主要论据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论据一:以分散知识与企业权威的不相容为由,否认企业存在的现实性,从而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
    论据二:以分布知识与企业权威的不相容为由,否认企业存在的现实性,从而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
    论据三:以现实中市场和企业之间逐渐相互渗透和交融现象为依据,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理论意义。
    二、从知识分工角度对论据一的批判
    

    在评论之前,有必要首先说明分散知识和分布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散知识是指一组代理人整体知道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代理人完全知道。而分布知识除了包含这层意思之外,更偏重于强调知识的主观性、稍纵即逝和隐含性。其次还要说明的是企业权威的概念,本文所要评判的这些学者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权威有效性的质疑,只是针对企业员工而言的,很少涉及企业主与经理之间权威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雇主权威”和“企业管理者权威”,实质上都是指与市场组织方式中交易双方之间平等关系相对应的,以“命令”方式表现出来的企业权威概念,前者适用于业主自己兼任经理的企业,后者适用于职业经理管理的企业。因此本文不区分雇主权威和企业管理者权威,统称为“企业权威”。
    从知识分工的角度分析论据一的错误。基本结论是:分散知识与企业权威相容。以分散知识与权威不相容为由,否认企业和企业边界的存在的观点既不符合现实,又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劳动分工的实质是知识的分工。由于知识信息悖论的存在,权威关系必然作为协调分工的有效协调机制继续存在。在某些场合,权威关系比市场协调更有效。
    从知识分工的角度来看,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知识分工通常属于不同知识类别或层次之间的分工,管理者擅长判断推理方面的知识,常被归纳为经营(能)力,而普通员工的知识属于生产或销售中掌握的信息知识。这两类知识之间是互补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笔者认为,可以借用Silberg Eugene和Wing Suen[13]归纳的实证假说推理结构的思想,来描述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由于知识分工而各自掌握的知识类别之间的关系。上述两位学者把实证假说推理过程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设定一组用来表述理论建构的行为前提。这些前提通常以全称陈述的形式表达,如所有的X都有Y的属性,用A=(A1,、、、,An)来表示。经济学中常见的此类陈述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追求效用最大化”等等,即所谓“经济人模式”。可见,前提A是对有关抽象对象的一般性陈述,是不可观察的。
    其次,要使理论构建的前提性行为在经验研究中确实有用,这些前提就必须与真实的对象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于是理论的第二步由一组假设或者称验证条件构成,用C=(C1,、、、,cn)来表示,理论建构的行为前提要通过验证条件来验证。这一步要包括这样的一些陈述,某种变量比如面包价格在怎样变动,这一类陈述必须对应于某时某地的实际面包价格的变动。由于验证条件是理论建构与真实对象之间的桥梁,因而必须是真实的。
    最后,理论的第三步由一组理论所预测的事件所组成,用E=(E1,、、、,En)表示。前提性行为A意味着,如果假设C是真实的,那么某一事件E就会发生。事件E也必须是可观察的,否则理论将无法检验。
    以上三个步骤可用符号简洁表示如下:“A:(C→E)”,或者写成“(A·C)→E”。这两个式子的含义是:立足于前提性行为A,如果假设C是真实的,则可以推论出事件E将要发生。比如:某地的一企业生产黄油和面包的某种组合,在黄油价格不变时,如果面包价格在上升(假设C),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前提A),企业会选择生产更多的面包而减少对黄油的生产(事件E)。
    现实的企业决策过程也可以分为类似的三步:第一步,决策者首先要制定企业的目标,这相当于上述三个推理步骤中的步骤一,即前提A;第二步,明确了企业的目标后,最关键的是要实现目标,而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主观因素外,还取决于客观的市场和技术条件,因此企业决策的第二步就是随时把握企业在某时某地面临的实际市场或技术条件的变化,这相当于步骤二中的验证条件C;第三步,把握企业在某时某地面临的实际变化后,要决定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实际对策,这相当于步骤三中的事件E。
    虽然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工日益细化,从而知识变得更为分散,很多知识特别是上述理论推理中关于某时某地的实际面包价格或生产技术到底如何变动的知识,往往掌握在处于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工人或销售人员手中,但是,这类知识通常属于初级性的信息知识,相对更加容易显性化和传递。处在生产第一线的员工通常掌握着属于上述推理过程中的验证条件C一类的知识,即某时某地的实际变化的信息。
    而企业管理者则往往掌握着上述逻辑推理的正确步骤和方法即:“(A·C)→E”,也就是说,他们更清楚在一定的企业目标下,出现某时某地的实际变化后,意味着什么。企业管理者的这种知识通常被称为判断能力。这种知识隐性程度更高,很难传递。企业主或企业管理者确立每一阶段的目标即A,更清楚在不同的实际情况发生时(C)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即E,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因此,从知识分工的角度而言,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掌握的知识之间大都是互补的关系,而且从提高决策效率的角度而言,把员工的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再由企业管理者发挥自己的判断力为企业作出决策,才是符合效率标准的做法,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应该拥有权威,而不是相反。知识经济条件下也不例外,企业要充分利用分散知识并创造价值,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判断力,企业管理者的权威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以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多地掌握在知识员工手中为由,否定企业管理者权威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从而否认企业和企业边界的存在,最后否认研究企业边界的意义,既不符合现实,又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Tags: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边界消失观的论据评判(上)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