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发现造成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困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融资渠道狭窄、企业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缺失、缺乏系统的政策和促进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综述
一、关于融资渠道方面的研究——融资渠道狭窄
企业的融资渠道应该是多样化的,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信贷资金等,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缺少融资渠道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欧新黔,2004)。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樊纲(2008)提出中国最缺的是直接融资,中小企业应该学会利用产权换现金的直接融资方式。高尚全(2004)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其次,中小企业信贷活动“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再次,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缺乏;最后,我国其他的融资渠道也很狭窄,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需求。总结以上观点,我国金融体系缺少一个多层次的能为广大中小非公有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樊纲,2001)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一个很大因素。
在如今银行业高度集中的金融系统中,资本的相对富余是一种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李志赞,2002)。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其效果不尽人意。周业安(1999)经实证分析表明,国家对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等做法浪费了许多信贷资源。银行的大量资金流入了低效的国有企业,造成这种信贷配置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银行业单一的国有独资产权结构,因此中国银行业应该先对产权结构进行改革(刘伟、黄桂田,2002)。我国现存的中小企业多数是私有制的,但银行业却是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从这个层面上说,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有关实证调查也证明所有制歧视确实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张承惠(2001)通过对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四省市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调研,发现除了浙江地区因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外,其余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对私营中小企业的歧视现象。
二、关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建设问题——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不规范
中小企业融资遇到瓶颈,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自身的信息约束,也就是所谓的信用问题。相比于大型国有企业,在中小企业运作灵活的背后,暴露出其单一的所有权结构、管理的家族化形式、独裁的运营机制、不规范的财务管理等弊端。
张圣平、徐涛(2002)从企业自身素质进行分析,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群体的信用缺失、产权模糊以及由此所引起的高风险经营。一般而言,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企业的自主决策权力会过于集中(孔汝洋,2008),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二为一会使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层次较少,最终导致社会对企业信息真实性的可信度下降。另外,中小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结合较为紧密,缺乏职业经理人对股东的制约,这也是中小企业较之于大企业道德风险更为严重的原因(杨丰来、黄永航,2006)。
除了治理结构的缺陷,中小企业还存在许多制约其融资发展的不足之处。其中,财务管理不规范是较大的一个问题。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账表数字不符甚至造假账,银行无法真实考核企业状况和贷款项目,只好不放贷(梁文玲,2001)。部分中小企业无法提供经财务审计部门审计的财务报表和良好连续的经营业绩,银行对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法人素质、经营业绩等背景资料难以准确把握,这无疑增加了银行审查和监管的难度,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文学舟,张静,2006)。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不规范,直接导致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关于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所衍生出来的最为棘手的难题。Stiglitz和Weiss(1981)经分析发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造成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而银行出于对风险的规避,宁愿采用信贷配给也不愿意以提高贷款利率为条件增加对企业的贷款。Whette(1983)在随后相关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改变了假设条件,把借款人看做风险中性者,从而将银行对借款者的抵押品要求内生化,指出银行对高低风险贷款项目的区分是通过抵押品数量的变动来达成的。信贷配给是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经典论点。Hodgman(1961)认为中小企业较短的信贷历史及其信贷历史信用的不足导致其必然会面临银行的信贷约束。张杰(2000)认为,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信用困境。我国学者王霄和张捷(2003)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均衡的信贷模型,把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看成模型的内生机制,将借款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类型与抵押品价值相联系。根据该理论模型,资产规模小于(含等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量的中小企业是在信贷配给中最容易被排除的企业。
四、关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和管理——缺乏系统的政策和促进体系
世界各国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为了使中小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国政府在2002年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它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立法宗旨,确立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法律地位,明确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将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详细规范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对我国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中小企业政策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显得十分薄弱。一是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受到限制,市场进入门槛高;二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和培训平台没有建立;三是国有大企业的垄断势力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在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转型发展的阶段,政府应该利用经济、法律、政治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Stiglitz J. and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2]Wette , H. C. Collateral in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3.
[3]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2002,(8).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5]林毅夫,李永军: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和根本解决思路[J].风险投资,2004,(3).
[6]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
[7]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
[8]欧阳凌,欧阳令南.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研究——一个基于产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4).
[9]田晓霞.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04,(5).
[10]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3,(7).
[11]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
[12]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13]张捷,王霄.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3.(7).
作者简介:李洁,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产业安全;吕品,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