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正文

基于初始条件的新创企业组织烙印机制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管理学报》2012年12期 田 莉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以团队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演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及创业过程学派等知识,考察在新企业创建之初,面对有限资源禀赋和既定环境条件,创业团队如何选择初始战略,团队结构及其先前经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采用不同初始战略的新企业初期成长绩效存在怎样的差异;初始战略如何在组织烙印力量及变革驱动力量的交互影响下发生演化,并在多长时间、何种条件下持续发挥影响等问题。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构建了整合性研究模型,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关 键 词】初始条件 新创企业 组织烙印 理论模型
    创业是路径依赖特征表现异常突出的组织活动,新企业生成之前和创立之初的情境条件、要素与行为特征等初始条件,对新企业成长与演化具有长期影响[1]。有关初始条件的研究将组织理论学者提出的“组织烙印”学说延展至创业情境下,并引发出创业研究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新企业从何而来?新企业最初的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初始条件如何将新企业锁定在某一发展路径上,并在其成长过程中烙下持久印记的?带着这些问题,学者们围绕初始条件展开多个主题的研究,证明新企业创建时的环境条件、资源禀赋、初始战略、创业者及创业团队等因素,对其随后的成长存在长期影响,初始条件的不同可以解释新企业成长路径的多样性及绩效表现的差异[2~4];但现有研究仅仅是建立起了初始条件和新企业创立若干年后这两个不同时间点间的静态联系,对于初始条件“烙印”作用实际发生的过程却所知甚少,进而制约了该主题可能带来的学术贡献,原因在于:①研究者没能将新企业的创建与成长作为一个过程来考察,对初始条件演化过程及期间关键事件的作用剖析不足;②由于难以获取新企业初始条件的客观数据以及为解释“烙印”作用的黑箱过程而必须采取的动态跟踪调查,执行起来较为困难,导致实证检验的滞后。可见,系统地考察初始条件及其对新企业绩效和成长轨迹影响的研究还刚刚起步[4,5]。
    本研究立足于新创企业,基于创业研究从关注个体创业者转向研究创业团队问题的时代背景,以团队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初始战略为桥梁考察它的前因与后果及演化过程,借此说明初始条件与新企业成长演化的关系,剖析初始条件组织烙印机制的发生过程,探讨初始条件影响新企业成长绩效的时效性。之所以聚焦于初始战略主题下的研究,受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驱动,一方面,创业团队在面临既定环境条件和有限资源禀赋的条件下,透过初始战略的选择,开启了新企业发展的路径。初始条件各个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发展脉络借助初始战略的桥梁得以贯通。此外,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创业活动的独特情境,促使笔者特别关注新企业的初始战略问题。近年来,互联网、IT等新兴行业的兴起带来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强劲浪潮,催生了大量的新生企业。新的超强竞争形势迫使广大新创企业必须在创业伊始阶段就做出适宜的战略决策,这不仅影响到其短期的生存,更关乎长远的发展。
    1新企业初始战略主题下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作为初始条件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新企业的初始战略一直是创业学者特别关注的话题,因为它架起了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层面的变量与组织层面变量,决定了新企业发展的路径,并以此为依托构建起企业的资源基础。从研究的发展脉络上来看,学者们很早就认识到战略规划应对新企业高死亡率和低成长现状的作用,从探讨新企业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入手,逐步理清创业战略的概念内涵、维度划分,并从概念模型的构建开始逐渐深入到了实证研究的探讨。学者们还进一步将新企业战略选择的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6],即从早期的探讨新企业如何规避与大企业竞争,到借鉴成熟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路来探讨新企业战略选择问题,再到近期从新企业战略选择的独特性入手,引入战略划分的“维度”概念,并与创业过程关键要素进行匹配的研究过程,视角更加集中和具有针对性。
    从具体的研究主题和内容上看,已有研究多是集中在探讨新企业战略选择与绩效间的关系,考察哪种战略选择有助于新企业的生存和成长,检验战略选择类型与新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效应,并不断加入权变因素的影响,使得战略-绩效间的作用模型更加系统、全面。可是仅仅研究战略选择本身是难以说清其来龙去脉的,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考察新企业战略选择与什么因素联系最为紧密,所识别到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创业者特征、风险投资背景等。例如,ROMANELLI[7]利用美国计算机产业1957~1981年内建立的新企业的纵向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将产业环境作为调节变量,检测战略选择与新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采用专一战略的要比采用通用战略的新企业存活率更高。不过,当产业需求处于上升期的时候,采用通用战略的新企业绩效更高;另一方面,采用激进型战略要比采用效率型战略的新企业存活率更高。当产业需求处于下降期的时候,采用效率型战略的新企业绩效则更高。MCDOUGALL等[8]在检验特定环境下战略的影响时发现,在高成长市场上的新企业采取宽幅战略会成长得更快;而在低成长市场上的新企业采取聚焦战略会成长得更快。然而,从环境战略匹配模式的研究依然是传统战略管理范式下的研究思路,并没有从创业自身的特点去分析新企业战略选择的特有模式。
    至于战略选择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西方学者也有所关注,但主要考察的是截面影响,而非影响的时效性。例如FEESER等[9]提出,新企业在初始战略上的差异会影响其成长速度,形成所谓的高速和低速成长的新企业。这些战略选择主要包括产品、市场、技术的选择,最初市场聚焦点的稳定性、进入时机、市场范围的聚集度等。EISENHARDT等[1]具体探讨了新技术企业初始技术战略的选择问题,认为最关键的差异是在核心技术的创新程度上,验证了中等创新的技术战略会给创业初期新企业带来成长优势。BAMFORD等[10]以独立新创银行企业为样本,获得了其创建时的初始条件及其成立5年后的绩效数据,证明宽幅战略会提升新企业绩效。
    在有关战略演化的研究中,传统的动态战略和战略过程理论、战略变革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以及组织内生态理论都从不同侧面提供了理解战略纵向性、过程性以及内部演化机理的有益观点。在针对新企业战略演化的研究中,NICHOLLS-NIXON等[11]基于管理认知领域的相关文献提出战略试验的思想,作为研究新企业变革和战略演化的概念基础。他们认为,战略在各维度上的变化反映了一个试错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业者不断寻求对竞争态势的理解,并决定如何在这种情景下展开竞争。HUANG等[12]探讨了新企业的初始定位如何影响组织的成长,以及在哪种条件下初始定位的烙印效应会得到增强,何时会被削弱。证明了场域的不确定性会加强最初的定位,而新企业的绩效表现与最初定位之间的差异,以及新企业在名称、地点和外部联系上的变化都会削弱其最初的定位。
    1.2中国情境下有关初始条件与新企业成长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创业研究的蓬勃开展,关于中国情境下新企业初始条件与成长演化机理的研究成果逐步凸显,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新企业的初始条件对其初期生存与成长绩效的影响,但大多数研究以介绍并评述国外研究成果的综述性研究为主,多是聚焦于初始条件的某个主题。例如,杨俊等[13]从创业者资源禀赋视角透视个体创业行为过程,指出创业者初始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微观层次创业行为异质性的根本原因。蔡莉等[14]将初始资源定义为新企业创建时创业者能够提供的所有资源,重点关注人力资源、财务和社会网络资源,提出企业资源构建的过程始于其初始资源,并具体探讨了新企业初始资源对进一步的资源识别、获取和整合过程的影响。张帏等[15]提出,在新企业的创建过程中,创业者的初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了机会识别及企业的创建和成长绩效。田莉[16]以技术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初始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两个方面来解构初始资源禀赋,构建初始资源禀赋与新企业初期绩效间关系的整合模型,并尝试利用基于中国情境下的新技术企业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技术企业在初始资源禀赋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其初期发展的一个关键里程碑事件——获得外部资金支持之间密切相关。
    具体到初始战略主题下的研究,学者们认识到初始战略对新企业成长具有长期影响,提出初始战略应与创业者资源禀赋相匹配的观点,并尝试构建整合性的概念模型。例如,陈浩义等[17]提出基于创业者资源禀赋的新企业战略选择概念性模型,具体分析了创业者初始资源禀赋,对创业战略以及新企业发展路径的影响。林嵩[6]构建了以新企业战略为中介的创业者(团队)-新企业战略-创业绩效间的整合概念性模型。他提出创业者的个体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行动的规划和实施,通过规划明确的战略,系统地组织新企业资源,实施开发方案,进而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创业者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在不断弱化,逐渐取而代之的是系统而规范的战略分析体系。林嵩等[18]基于中国创业企业的案例研究,进行了有关创业机会特征与新创企业战略选择的探索性研究,并根据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两个维度将创业机会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机会导向的新创企业的战略制定模式。田莉[19]以技术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剖析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的来源和类型划分开始,从技术属性与产业技术环境两个维度对机会类型进行划分,提出了二者匹配视角下的机会导向型新技术企业商业化战略。研究视角更加聚焦且具有针对性。
    可见,在中国情境下,大多数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立足于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总结,研究主题相对零散,尚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在实证研究层面,旨在验证初始条件对新企业绩效影响的成果十分匮乏,更为重要的,利用动态数据考察初始条件烙印过程的纵向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尚未启动。
    1.3现有研究不足
    

    有关初始战略对新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影响研究是一个针对新领域的探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有关新企业战略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最为丰富的因素是环境层面的变量,这与成熟企业战略选择研究的思路是一致的。对创业者及创业团队等创业主体层面变量的研究还非常少,以致我们尚不了解为何创业团队在面临相同的产业环境时会构思出不同的战略选择,从而将新企业导向不同的发展路径;为何面临相近初始条件的新企业会演化成多样性的组织类型等一系列更为本源的问题。
    其次,学者们已经提到的战略演化是一个试错的调整过程的思想,新企业成立之后的关键事件会影响到最初战略是得以维持还是发生变革,即组织烙印作用的本质是情境依赖的,初始条件发生锁定或偏离取决于企业创建后的关键事件。不过,这些理论多是描述性的,仅是用演化思想反思战略管理,尚未形成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而且此类研究是以成熟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的是成熟企业从一种主导战略到另一种主导战略的转化,并非关注新企业战略从无到有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因此未能站在研究的起始点上考察组织战略的生存及演化的全过程,缺乏对演化过程最本源环节的考量。
    再次,为数不多的研究也仅停留在理论推演与模型构建阶段,实证检验严重滞后。在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新企业战略的度量方面,现有研究往往采用年限、规模等变量来识别新企业,认为生存年限低于8年~10年的都是新企业,将新企业与小企业混为一谈。对战略选择的度量也多选择了企业成立数年后的战略。利用创建后的战略度量是无法提供初始战略与新企业绩效间关系的正确检验的,因为新企业在最初成立的几年中,其战略可能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发生演化和聚合[7]。那些带来最初成功的初始战略可能并非当下所采取的战略[2]。
    2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基于以上的研究现状评述,本研究尝试构建理论框架考察初始战略的前因与后果及演化过程,借此说明初始条件与新企业成长演化的关系,剖析初始条件烙印机制的发生过程,探讨初始条件影响新企业成长绩效的时效性。为此,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判断,即新企业的初始战略是创业团队基于先前经验而达成的集体认知决策,在既定的初始环境和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创业团队通过选择恰当的初始战略,将新企业引上某种发展路径,这种初始选择不仅调节并限制着随后战略的演进,并在新企业成立多年之内持续发挥影响。
    本研究基于演化理论、战略选择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创业理论中的过程学派等理论知识展开研究,在考虑环境和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提出3个关键问题,4个逻辑链条,这是整合、扩展本领域研究的关键突破口(见图1)。3个关键问题:①在新企业成立的最初阶段,面对有限的资源禀赋和既定的环境条件,创业团队如何选择初始战略,团队结构及其先前经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即链条1);②采用不同初始战略的新企业初期成长绩效存在怎样的差异,初始战略的影响在多长时间,何种条件下能够持续(即链条2);③初始战略如何在团队承诺、战略与职能匹配、新企业系统封闭性等组织烙印力量,以及绩效落差、初始团队更迭、外部投资人介入等变革驱动力量的交互影响下发生演化(即链条3);相较于初始战略,当前战略对新企业初期成长绩效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影响(即链条4)。其中,链条1~链条3做主要探讨,链条4作为与链条2的对照,从另一角度验证初始战略的影响。


    图1本研究理论框架

基于理论模型,有关初始条件与新企业成长的研究有如下重点内容:
    2.1提炼情境约束条件下的创业团队初始战略决策依据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业活动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远远超出了单个创业者的驾驭能力,整合志向相投的创业团队一起应对复杂而繁多的创业活动显得更为必要。新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依赖于团队合作,尤其是当企业没有历史可循的时候,团队成员的相互依赖和集体努力,为新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最原始的动力,成为创业初期最宝贵的资源。有关初始条件的研究也证明了创业团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初始战略、结构、行动和绩效,与既有企业相比,对新企业绩效具有更大、更长久的影响[1]。由此,基于团队视角考察新企业初始战略选择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双重驱动下的研究方向。
    在已有研究中,很多学者基于创业团队与高管团队的相似处,借鉴高管团队与战略选择关系的研究成果,发现环境条件和组织内部要素是影响高管团队战略决策的关键变量。战略的选择要依赖于对企业外界客观环境相关因素的评估来确定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相关因素的评估来判断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此做出理性的分析。然而,既有企业情境下的高管团队与基于新创企业背景下的创业团队在组织环境、资源禀赋、决策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与既有企业高管团队的战略决策行为不同的是,创业团队在做决策时并没有先前成功的战略决策记录可参照,而且新企业初始资源的匮乏也让他们无力支持大规模的市场调查来获得决策制定的依据。由此,创业团队未必遵循理性逻辑进行决策,应该在明确二者异同的基础上展开针对性的研究。
    2.1.1界定创业团队的初始结构
    创业团队是以一定的方式或模式将创业成员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有机结合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这种系统化整体所展现的结构形式即为创业团队结构,亦即团队成员的特征总和。目前有关创业团队类型划分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创业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展开的,例如创业机会识别[20]、主要决策力及内部角色分工[21]等,将创业团队划分为领导型团队、民主型团队等不同类型。
    为了界定创业团队的初始结构,需要找出关键的分类维度,以及证明基于此分类的重要性。本研究将基于创业团队先前经验的属性划分其构成特征,重点关注团队成员在加入新企业之前的经历,通过经验构成特征考量其内含的认知模式。以先前经验为索引进行分类的原因在于,先前经验对初创期的新企业而言是一种宝贵的初始资源禀赋,弥补了新企业面临新进入缺陷的影响并因此累积出不同的社会网络效应,成为继创业者特质论之外,可以解释创业者特有禀赋在创业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关键变量。
    2.1.2界定初始战略的维度与类型
    在战略管理研究中,研究人员将企业战略分为3个层面:公司战略、竞争性战略及职能战略。公司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当的资金、人力及对市场的了解和驾驭能力的支撑,这对初始资源甚为有限的新企业而言并不现实,而且我国的新企业大多面向本土经营,国际化扩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职能战略是按照总体战略或业务战略对企业内各方面职能活动进行的规划,新企业的组织常规还未形成,创业团队成员经常身兼数职,职能战略规划尚未提上日程。由此本研究对新企业初始战略的探讨,主要是指其竞争性战略。同时研究者们业已认可新企业的战略选择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新创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常常会采取不同的某几类战略方案[6]。
    在新企业的初创期,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被顾客所接纳从而换回收益以维持生存和成长,具体就是要决定进入哪个市场、何时进入以及如何进入等战略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初始战略主要回答了新企业将产品/服务成功推向市场的一系列活动组合关系,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从新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22,23]以及提供产品/服务的交易结构[24]两个维度来界定初始战略的类型,即依照新企业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创新性程度定义初始战略的类型[25]。
    2.1.3新企业初始战略:创业团队的经验选择
    本研究立足于新企业的独特性,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即新企业的初始战略是创业团队基于集体认知而做出的决策,在创业初期,创业团队往往根据其先前知识结构有选择地解释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而做出战略决策[26],作为先前知识的重要来源,创业团队先前经验特征是影响其选择初始战略的关键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发现,个体通过在某一领域内的经验来获取知识。这些知识被储藏在某个认知图示下,当个体面临某一复杂的决策任务时,他能利用深藏在其认知结构下的现有知识来处理问题,这使其仅面临有限的选择。这种形式的决策制定被认为是“理论驱动”,与此相对的是“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方法,即个体通过试错的实验方法来处理新信息。在以往的研究中,曾有学者提出新企业的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试错过程,这些战略尝试是新企业试图建立竞争地位的学习过程。即使是这样,试验的过程仍然需要一个启动方案作为未来调整的根基,最初的选择恰恰就来自于创业团队的先前经验。由此说理论驱动的决策模式是创业团队在初创期的主导决策模式,初始战略是创业团队基于先前经验而形成的集体认知决策。FERN[27]基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新企业战略选择的来源,考察了创业者的先前知识如何影响其战略选择,同时还检验了创业团队对首席创业者决策制定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多样性强的创业团队往往会采纳创新性战略,而知识多样性较弱的创业团队则会迫于外部制度环境压力实施模仿性战略来开发创业机会价值。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研究主要关注经验而非环境(如竞争环境、制度环境或技术环境)、创业者的心理特征,以及初始资源禀赋对战略选择的影响,并对这些变量加以控制,原因有如下3点:①环境的性质可以解释新企业在产业或种群层面的创建率和失败率,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创业者在面临相同产业环境时的不同表现;②有关创业者性格特征的研究得到了一些互相混淆的结论,最多是证明了性格特征和决策制定结果之间有较弱的关系[28],由此延伸出特质论之外的解释;③新企业在创建之初拥有有限的物质资产,创业团队成员的人力和社会资本几乎构成了全部的初始资源禀赋。新企业的创建过程也是一个将个体资源转换为组织资源的过程[29]。基于此,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新企业的初始战略是创业团队基于先前经验的集体认知决策。
    2.2检验初始战略对新企业绩效影响的时间效应
    

    西方学者对初始条件影响的时间效应分析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已有研究止步于检验创建后某一时点的初始条件与创建几年之后的企业绩效间的联系,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相较于创建之初的作用呈递增或递减趋势。由此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分别支持了新企业具有路径依赖性或适应性的不同观点。
    本研究整合已有成果,采取一种适度的观点,提出初始条件的路径依赖效应具有情境依赖特征,新企业既具有惰性也有适应性。具体到初始战略,它会将新企业锁定在某一特定的发展方向上,对新企业的成长绩效存在长期影响,但是其绩效预测能力的持久性取决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烙印力量的作用会加大战略的保持,并延续其对绩效的影响,而变革驱动力量的介入则增大了战略偏离原有轨迹的概率,从而使最初战略的绩效预测能力下降。
    本研究认为,初始条件影响的时间效应是情境依赖的,之所以会出现正反馈的路径依赖或偏离原有轨道的试错调整,取决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即初始条件的演化是在烙印力量与变革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发生锁定或偏离的,并非一种凭空生成的长效影响。本研究将以初始战略演化过程为依托,分析这两股力量的具体形式及其发挥影响的机理;着力挖掘新生企业的独特性,分析创业情境下战略演化的独特作用力量,区别于既有战略演化的分析框架,为累积战略管理与组织理论内有关新企业的研究证据做出尝试。
    2.2.1初始战略演化过程中的烙印力量
    自从组织烙印学说被提出,STINCHCOME[30]就认为,组织在创建之后出于对效率的追求,或是受到传统、嵌入性利益、思想体系的惰性驱使,或是因为缺乏竞争等原因,初始的结构(或其中一部分)会继续发挥作用。在组织变革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到组织存在一定的惯性,惯性的存在使得组织惯例得以稳定持续,识别到的影响组织变革的惯性因素包括沉没成本、技术轨道、资源依赖及企业文化等。不过这些要素都是成熟企业拥有的组织常规变量,并不符合新企业的独特情境。借鉴惯性力量的分析思路可以认为,当创业团队对新企业具有高度承诺感(时间投入与资金投入)、设置与战略相匹配的职能结构等具有内部异性的构建,以及当新企业维持系统封闭性的时候,初始战略会在新企业创建之后的多年内一直保持,并发挥持续性影响。
    (1)团队承诺创业团队在没有成功保障的前提下,投入经验、技能、时间及资金于新企业创建与成长的过程,体现了团队成员对新企业的一种承诺、责任和义务。研究表明,团队承诺对促进新企业成功起了重要作用,表现为团队成员为达到创业目标而在情感及物质上的付出。例如,对创建新企业的情感和时间投入而带来的心理归属感,以及因投入自有资金而带来的所有权。本研究从创业团队在新企业创建阶段投入的时间和自有资金来度量其团队承诺[31]。正如JENSEN等[32]指出的,拥有所有权的创始者会关注创业收益的非金钱方面,例如能够发起、构建或保持他们自己认同和界定的战略。此外,承诺增加理论的研究发现,对某一特定行动的较大的初始资源投入会降低改变这种行动的可能性。由此,在创建时投入自有资金的创业团队,与战略的形成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相比那些承诺较低的仅仅参与创建活动,而无所有权的团队,更不愿意偏离组织的初始战略,从而构成了战略维持的烙印力量。
    命题2创业团队对新企业的承诺越高,新企业的初始战略越倾向于得以维持。
    (2)战略与职能匹配创业团队为了初始战略的执行会在相应职能上配备具有该领域内专长的员工,战略与职能的匹配为初始战略的执行提供了支撑,为它的维持烙下了印记。SNOW等[33]发现,为了取得成功,一个组织的战略必须获得与此相匹配的、独特的组织职能的支持。例如,采用效率导向型战略或是防御者战略的企业,需要能够有效率地开发一套既定的产品或市场。在这种战略下,生产和制造的职能变得更为重要,应该配备更大的权利。
    本研究将初始战略按照产品或服务以及提供产品/服务的交易结构两个维度来界定初始战略的类型,依照其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创新性程度定义了4种初始战略类型:交易模式创新战略、绿野战略、产品创新战略以及低成本战略。按照组织职能的惯常分类将其分为市场营销、生产运营和研发职能、财务管理、综合行政和一般管理5类。绿野战略强调采用新产品或新服务,并通过新的交易结构进入市场,战略的执行严重依赖于创新,因此要在研发职能和市场影响职能上均展现出较高水平。如果企业能够在上述两种职能岗位上配备更强的力量,给予更多的权利,那么最初的绿野战略更可能保持不变。低成本制造商更强调生产和制造活动,组织高度依赖于效率和低成本的生产,并在生产制造职能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由此,低成本战略在具有强有力的生产制造职能的组织中更可能被保持[34]。同理,进行其他两种初始战略与组织职能的匹配分析。
    创业团队的组成表明了企业最初的组织职能导向,因此利用创业团队在上述5个职能上的经验分布比例来度量组织的职能导向,强调某一特定职能的组织会在该职能上分配不成比例的成员。初始战略和职能问的匹配证明组织权利的分布构成了对组织战略的支持,战略与职能匹配的组织会随时间保持其初始战略。
    命题3新企业组织职能导向与初始战略的匹配性越高,初始战略越倾向于得以维持。
    (3)新企业的系统封闭性路径依赖本身是一种正反馈机制,正反馈出现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封闭系统,越封闭的系统越是限制系统演化[35]。封闭组织往往拒绝变异,限制选择而加大保持。企业作为典型的微观经济系统,具有系统复杂性的特性。基于系统演化发展的需求,成熟企业需要与环境不断保持人才、信息和财务资源的交流,确保系统的开放性;但是新企业在创建初期,却较大程度上维持着系统的封闭性。就中国创业动态跟踪调查(CPSED)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创企业的雇员很少,平均的正式雇员在5人以下。至于信息交流,新企业由于初始资源的匮乏,无力支撑事业发展所需的市场调研工作,大多靠创业者的经验决策。由于与外界较少发生融资或雇用连带关系,使得新企业维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会增强正反馈作用的范围和力度,从而促进了初始战略的维持。
    命题4新企业的组织系统越封闭,初始战略越倾向于得以维持。
    2.2.2初始战略演化过程中的变革力量
    在演化理论的论述中,学者们提出“演化论是对世界持有新奇和变异不断突现的开放宇宙观”,作为社会经济演化的一个恰当概念,正确地评价“新奇”的突现及其传播的关键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战略演化领域,“新奇性”就是引发战略出现非均衡变动的新启蒙思想,意味着在战略形成过程中包含诸多持续的或周期性出现的创新性战略。鉴于此,初始战略演化过程中的变革力量,就是那些能够带来“新奇”的要素,它们既可以是从客观的或历史的角度被视为以前不曾存在的东西(如一种新的产品、行为、行为方式),也可以是从主观或心理角度被视为行为人自身在以前从未曾感受到过的东西[36]。基于演化理论中提供的研究思路,本研究识别出在新企业成长过程中,可能促进初始战略偏离原有路径的“新奇性”因素,包括绩效落差、初始团队变更以及外部投资人介入等。
    (1)绩效落差在企业行为理论中,期望差距是企业行为变化的根本原因,这里期望差距是指预先设定的期望与实际目标效果间的差距[37]。当经济结果高于预先设定的目标期望,企业坚持目前惯例,而缺乏引入新奇性的动力;当组织绩效很差,或者正在下降直到落到期望水平以下时,则倾向于改变现有的行为活动。在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学者们也提出,只要利润水平还令人满意,企业就会继续分配内部资源,利用过去的经验法则行事。MINTZBERG[38]发现,高绩效组织很少面对股东提出在基本操作程序上的根本性变革。当然,如果一家组织无法达到持续水平的绩效,将被迫进行根本活动的重新定义。CHANDLER[39]认为,新泽西的标准石油、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的战略变革都是出于对较差的绩效的回应。对新企业而言,由于初始资源的匮乏以及初涉市场的探测性心理,使其无法更长久地承受低绩效的打击,在面对绩效落差时,更倾向于调整初始战略。由此可以认为,当创建后的绩效是令人满意的,企业会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初始战略,这样内外部的变革压力也会很小;当绩效下滑,尤其是低于期望及所能承受的低绩效门槛时,创业团队会比以前更愿意调整初始战略。
    对于绩效落差的度量,将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测度方式,在跟踪期的起始阶段考量创业团队对新企业发展各个绩效指标上的预期,将之与跟踪期结束时企业的实际绩效表现相对照,得出客观的绩效差距,同时补充创业者对绩效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的主观评价。
    命题5新企业的初始绩效与绩效预期间的差距越大,初始战略越容易发生变革。
    (2)初始团队变更变革行为人在战略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管理层任期的研究证明,管理层继任的发生会导致组织变革。GRINYER等[40]发现,组织仅仅会在高层管理者发生更迭或创业者离开的情况下才会发起战略或结构上的基本变革。SARASON[41]发现,创业者在企业创建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从事经营时,可能会制度化初始的战略和结构决策。通过对报业组织的考察,CARROLL[42]证明,创业者在企业从事经营的时间长短会影响初始战略方向的维持或变革,被初始团队结构化的运营模式会抵制未来的变革。由此,创建之初的团队成员发生更迭时,可能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从而促进初始战略的调整。利用初始团队成员是否发生更迭(进入或退出),以及更迭的规模和比例(占初始团队成员人数的比例)来测度团队变革。
    命题6新企业的初始团队变更越大,初始战略越容易发生变革。
    (3)外部投资人介入新企业的初期资源禀赋极其有限,经营的高风险性也使得传统的银行融资难以实现,从而催生了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人等新融资主体。随着新事业的开展,外部投资人的加入为新企业带来了急需的资源及管理技巧。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外部投资人需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监管,这无疑会给创业者的战略选择行为带来影响。特别是当被投资企业处于创建的初始阶段,此时信息不对称情况最为严重,加之创业团队经营新企业的经验欠缺,投资人更加倾向于派遣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监管。此外,考虑到创业团队和外部投资人在新企业发展中的诉求点上存在差异,创业团队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可能注重新事业的长期发展,并将个人的理想寄托于其中。反映在初始战略上,更可能选择促使新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初始战略,采用符合其经验和认知规范的方式发展企业。与此相对,外部投资人加入新企业的目标很明确,即追求资本投入所带来的回报率,因此会希望通过新企业的快速发展,兑现更多的投资回报。这种差异使得外部投资人的加入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战略决策,增大了初始战略发生调整的几率。
    命题7外部投资人的引入越多,新企业的初始战略越容易发生变革。
    综上,在“惯性”和“新奇性”机制驱动下,新企业的初始战略在组织烙印力量与变革力量的交互作用下,不断演化,回应了本研究提出的基本判断,即组织烙印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情境依赖的,并非一种凭空产生的长效影响机制。
    3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基于现有研究现状和不足的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有关初始条件与新企业成长研究的整合模型,并将其分解为可供后续研究的具体命题。从理论上讲,战略演化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和变量很多,本研究在剖析这种演化过程时,将分析统一在两套分析逻辑之下,从中提炼出关键的解释变量,追求模型全面性和简洁性的平衡。为此,本研究一方面注重理论演绎和推导,识别出创业情境下的独特变量,区别于既有企业战略变革的关键影响要素;另一方面,在提炼两种交互作用力量的过程中,基于两套逻辑展开挖掘,而并非从相反的方向简化分析逻辑。例如,烙印力量的背面就是一种引发变革的动力,如团队的高承诺将初始战略烙在了最初的成长轨迹上,而缺乏这种承诺的团队则更可能在战略上进行变革。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局部间的逻辑关系。后续研究需要采用动态跟踪的方式追踪初始战略的演化过程,从理论上对所涉及的烙印力量与变革力量进行操作化,开发研究量表或找到有理论依据的投射变量,展开实证研究,验证或修正本研究提出的命题和模型。
    基于此,本研究在以下3个方面做出了理论贡献:①“组织烙印假设”在提供一种宝贵的分析思路的同时,仍需要重点解析其发生作用的过程,并展开实证研究。本研究以初始战略演化为例,对演化过程中烙印力量与变革驱动力量等关键事件展开分析,并利用动态跟踪调研设计获取的纵贯数据,验证相关假设,将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组织理论中有关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相关研究。②基于烙印假设,将创业团队在新企业创建前累积的先前经验与其初期的战略决策联系起来,扩展了有关新企业战略选择的研究边界。研究结果将为认知和社会心理学视角得到的关键理论与实证证据扩展到新企业初创期的决策制定提供佐证,并为深化创业过程中先前经验的研究,累积创业者特质论外影响创业行为与过程的要素提供证据。③通过对初创期新企业的考察,获取初始战略的客观数据,并采用动态跟踪为主的研究设计,捕捉新企业成立几年之后的绩效指标,进而考察初始战略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影响新企业的成长绩效。这将有助于验证初始条件影响的时间效应,揭示新企业绩效差异的深层次来源,为剖析和预测新企业成长现象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并引发学者对组织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构建起点的理论思考。
    除了理论贡献,在本研究基础上的深化研究将对创业实践活动、政府和创业支持机构以及创业教育提供指导和建议:①通过探究初始战略决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新生创业者认识创业团队在新企业生成阶段和成长初期的关键作用及其发挥影响的机理,找到科学的团队组建与管理办法,加强对创业活动的规划和管理。②通过考察初始战略对新企业成立几年之后的成长绩效的影响,可以找到有效提升新企业成长潜力的途径,从创建的起始点上,为新企业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初始条件对企业成长具有长期影响的研究结论将启发创业者重视新企业创建初期的管理工作,因为随后对初始决策的逆转是不足以改变企业命运的,要做就从头做好。③由于初始条件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对风险投资家、创业孵化机构和银行信贷机构而言,他们在评估商业计划、企业孵化以及培训项目时也需要切实可行的依据,而这种筛选便可依据对初始条件的评估。④通过对演化过程中两股力量的对比,解析了新企业初始战略的演化过程,使我们了解到新企业成长与演化的内在机理,这有助于补充、强化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4结语
    

    创业研究关注企业生命周期最前端的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创业活动成败和绩效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初始战略形成的团队认知特征与历史承接性,借用初始战略演化考察组织烙印作用的情境依赖本质及其绩效影响力的时效性。在丰富创业管理理论、构建并验证新企业战略理论框架的同时,为演化思想应用于新企业成长研究提供分析框架,揭示新企业绩效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并探索组织能力、核心竞争优势的根源。
    致谢:笔者感谢美国Dana Hall School学校的Helen,YC Ren同学在文章构思以及与此相关课题的案例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 1978-1988[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3): 504-529.
    [2]BOEKER W. Organizational Origins: Entrepreneur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rinting at the Time of Founding[M].//CARROLL G. Ecological Models of Organizations. 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1988: 33-51.
    [3]SHANE S, STUART T.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Management Science, 2002, 48(1): 154-170.
    [4]田莉.新企业初始条件与生存及成长关系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 32(8): 27-34.
    [5]GEROSKI P A, MATA J, PORTUGAL P. Founding Conditions and the Survival of New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5): 510-529.
    [6]林嵩.创业战略:概念、模式与绩效提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ROMANELLI E. Environments and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 Start-ups Effects on Early Survival[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9, 34(3): 369-387.
    [8]MCDOUGALL P, ROBINSON R B. New Venture Strategies: An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of Eight Arche Types of Competitive Strategies of En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6): 447-467.
    [9]FEESER H R, WILLARD G E. Founding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A Comparison of High and Low Growth High-tech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2): 87-98.
    [10]BAMFORD C E, DEAN T J, MCDOUGALL P P. 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Initial Founding Conditions and Decisions Upon the Performance of New Bank Start-up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5(3): 253-277.
    [11]NICHOLLS-NIXON C L, COOPER A C, CAROLYN Y W. Strategic Experimentation: Understanding Change and Performance in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5(5/6): 493-521.
    [12]HUANG Z, BORGATTI S. Organizational Initial Categorization: Imprinting and the Mitigation of Imprinting[C].//The Annual Meeting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 OMT Division, Atlanta, 2006.
    [13]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 26(2): 2-6.
    [14]蔡莉,尹苗苗.新创企业资源构建与动态能力相互影响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 48(6): 140-144.
    [15]张帏,陈琳纯.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创业过程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9, 28(8): 23-27.
    [16]田莉.新技术企业初始资源禀赋与初期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9): 52-57.
    [17]陈浩义,葛宝山.基于创业者资源禀赋的新创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 24(3): 27-30.
    [18]林嵩,张帏,姜彦福.创业机会的特征与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创业企业案例的探索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 24(2): 268-272.
    [19]田莉.机会导向型的新技术企业商业化战略选择——基于技术属性与产业环境匹配的视角[J].经济管理,2008, 30(19/20): 40-43.
    [20]KAMM J B, SHUMAN J C, SEEGER J A, et al.. Entrepreneurial Teams in New Venture Creation: A Research Agenda[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0, 14(4): 7-17.
    [21]HARPER D A. Towards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8, 23(6): 613-626.
    [22]BAUM A C, HAVEMAN H A. Love the Neighbor? Differentiation and Agglomeration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 1898-1990[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2): 304-338.
    [23]SAMUELSSON M. Creating New Venture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ascent Venturing Process[D].Sweden: Jonkop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2004.
    [24]ZOTT C, AMIT R T.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2): 181-199.
    [25]田莉,张玉利.基于创业团队先前经验的新技术企业市场进入战略选择研究[J].管理科学,2012, 25(1): 1-14.
    [26]WEST III G P. Collective Cognition: When Entrepreneurial Teams, Not Individuals, Make Decis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7, 31(1): 77-102.
    [27]FERN M. The Origin of Strategy in New Ventures: Evidence from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1995-2005[D].Raleigh: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2006.
    [28]GARTNER W B. 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1988, 12(4): 11-32.
    [29]BRUSH C G, GREENE P G, HART M 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1, 15(1): 64-80.
    [30]STINCHCOME A L.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M].//MARCH J G.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5: 142-193.
    [31]田莉,薛红志.创业团队先前经验、承诺与新技术企业初期绩效[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 21(4): 1-9.
    [32]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4): 305-360.
    [33]SNOW C C, HREBINIAK L G. Strategy, Distinctive Competenc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0, 25(2): 317-336.
    [34]BOEKER W. Strategic Change: The Effects of Founding and Hist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32(3): 489-515.
    [35]WINTER S G, NELSON R 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6]韵江.战略演化:组织内透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7]CYERT R M, MARCH J G.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M].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63.
    [38]MINTZBERG H. 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M].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9.
    [39]CHANDLER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Cambridge: MIT Press, 1962.
    [40]GRINYER P H, SPENDER J C. Recipes, Crises and Adaptation in Mature Businesse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1979, 9(3): 113-133.
    [41]SARASON S B. The Creation of Settings and Future Societies[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2.
    [42]CARROLL G R. Publish and Perish: A Dynamic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ies of Argentina[M].Greenwich, Conn: JAI, 1984.
    【作者简介】田莉(1982- ),女,天津人,南开大学商学院讲师,《南开管理评论》编辑,研究方向为创业与战略管理,E-mailrachel_tianli@hotmail.com(天津 300071)。

Tags:基于初始条件的新创企业组织烙印机制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