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学 >> 管理工程 >> 正文

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与评价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3/7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津)2013年2期第20~27页 李培楠 参加讨论

         0引言
        产学研合作在各国创新政策中都是重要议题,一些专家学者甚至认为产学合作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产学研合作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合作本质是产学研主体利益的一体化[2],各行为主体之间以利益共享来缔结,这种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达到各方收益的最优化[3],以期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但是,在推进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技术供给、技术需求、利益分配、风险投资、外部环境等诸多问题[4-7],阻碍了产学研的进一步合作。产学研各方在实际合作过程中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尽相同,使得合作难以自发地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政府的介入成为必要。Etzkowitz提出的“三重螺旋”模型描述了在创新网络中,公司、学术机构以及其他实体的创新变化[8],是分析政府、大学与产业界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9]。Eliezer Geisler认为,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的角色应被界定为促进者与中间人,应为产业、大学和政府实验室给予建议与引导,提供友好的、支持性的环境[10]。我国虽然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设有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但基本上仍然是以学术研究或政府项目为主。如何加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与发展,是政府加强产学研合作管理的核心任务。
        2008年11月,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产学研究伙伴关系分会发布了“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产学研究伙伴关系”报告,开发并应用新的工具和指标来测度研究合作及创新活动的成果,以指导政策及鼓励措施的制定[11]。美国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计划(以下简称I/UCRC计划)就是美国政府加强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创新模式之一。从该计划不难看出,政府通过设计有效的产学研合作评价管理,有助于更好地识别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与阻碍,促进合作模式多样化发展,这是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思路。
        本文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和问题,在借鉴I/UCRC计划案例的基础上,设计侧重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流程,并结合逻辑框架法的评价方法,提炼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性评价指标,构建适应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产学研合作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我国未来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密切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及其产学研合作评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产学研合作管理的理论基础
        “三重螺旋”理论是当前国外学者分析产学研合作问题的主流理论。作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Etzkowitz、Leydesdorff等学者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政府、大学及产业界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及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12-13]。国际上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在产学研合作进入“三重螺旋”阶段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积极紧密地引导和推动大学或科研机构、产业界与政府之间的合作[14],合作过程的阶段不同,政府的角色定位也就有所不同:(1)在合作筹备阶段,政府是“引导者”,通过实施引导计划、颁布优惠政策、建设创新平台等措施引导产学研合作持续、健康地发展,如美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政府实验室体系[15],已实施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美国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合作研究中心计划等[16]。(2)在合作的发展阶段,政府是“保障者”,通过制定规划方向或政策性立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等方式保证产学研合作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美国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立法最完善的国家,如美国国会分别通过《拜杜法案》、《技术创新法案》以及《国家合作研究法案》,旨在消除各种体制性不利因素(如专利权、反垄断处罚),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17-18]。(3)在合作的运行阶段,政府是“沟通者”,通过开辟多种信息渠道、搭建技术支持平台等手段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高效合作,如鼓励科技人员的交流、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等予以支持产学研合作。
        综上,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产学研合作予以保证和支持。利益分配问题是产学研合作的焦点,如何来帮助政府从宏观上有效地保证和支持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的最佳化,从而加强合作各方的合作意愿?这种决策依据又是什么?科学技术评价的目标就是社会总体利益的最佳化[19],这种评价伴随着科学技术活动而存在,只要有科学技术活动在进行,就会有科技评价[20]。作为政府宏观决策的管理工具,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有助于加强三者之间的合作意愿。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协助政府在大学、科技机构和产业界三方中做好调查研究,从而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推动和协调”作用,还可以协助政府规划产学研合作,跟踪高校和企业运行情况,并及时地调整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我国对产学研合作开展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找到一种合适的评价方法来科学地评价产学研合作。
        2产学研合作管理的实践案例
        2.1案例背景
        美国是最早实行产学研合作的国家之一,也是对科技活动开展评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以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互补为前提的合作研发模式是美国产学研合作中广泛采用的三大模式之一[21]。这类合作大多强调以政府科技计划为纽带,促进大学与产业界、科研机构组成新的研发共同体,通过扶持、培育形成坚实的研发能力,在竞争环境下进入良性循环,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自1971年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陆续制定了多个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科技计划,如“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大学工业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等,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美国产业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22]。为了更好地支持产学研合作,促进政府在科技计划中发挥的作用,美国率先开展了对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评价的研究探索[23],从规范性、专业性角度来看,美国的科技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24]。与美国相比,我国产学研合作大多也是在政府主导下采用合作研发的模式进行的,但是,我国对产学研合作评价的实践经验不足,而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因此,本文选取由美国NSF实施的I/UCRC计划及其评价体系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该计划通过开展与工业相关的基础性工程学和科学研究,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之间在技术发展方面的合作,加速并促进大学和工业之间的知识转移和技术转让,从而增强民间技术的创新能力。在I/UCRC计划的推进中,NSF应用构建的以产学研合作过程为侧重点的评价体系作为推进计划项目的重要依据,并将评价体系广泛用于各个I/UCRC计划项目的申请评选、过程审查和成果验收等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2.2案例分析
        目前,I/UCRC计划已成立近120个中心[25],主要分布在电子技术、制造业、生物科技等11个科技领域。中心与NSF、100多所大学、700多家行业合作伙伴、州政府、众多国家实验室以及联邦机构之间有着广泛的合作[26],如柏克莱传感器与执行器研究中心(BSAC)、过程分析化学中心(CPAC)、搅拌摩擦加工中心(CFSP)等[27-29]。
        I/UCRC计划成功运作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政府、产业界和大学,无论是中心的资助模式,还是从研究开发、分工协作、成果收益等方面来说,都表明多方共同参与的理念是其成功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对中心投入了少量的资金支持,通过合作机制的杠杆原则,旨在启动中心的项目,并非维持中心的运作,相对来说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最终维持中心运作的资金还是来源于产业界、大学以及其他组织机构。以2009—2010财年为例,I/UCRC计划获得的资助额约为1100万美元,主要来源于NSF、企业和大学三方(其中,NSF提供资助金额约300万美元)[30],且资助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截至2009年年底,各方对I/UCRC计划的投人中约800万美元来自NSF,却带动了产学研超过约8亿美元的经费投入。虽然NSF提供了小部分的资助,但是它对中心的启动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产业界能够长远地考虑需求,同时监督每个中心的研究质量。政府、产业界、大学都积极参与到I/UCRC计划中,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以及创造一种利于中心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产业界积极主动地为中心提供实验基地和仪器设备等;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转变自身社会功能的基础上,更注重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合作,主动靠近现实的工业问题,不断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适合产业界需要的人才。
        而与I/UCRC计划成功运作密不可分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为I/UCRC计划构建的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特色之处在于侧重对产学研合作过程进行评价。首先,在构建评价体系方面,NSF重点是跟踪合作项目的进行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期通过评价来促进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和各方目标需求的实现,提高合作效益及稳定性,保证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形成创新合力,助推新技术向产业界的传播与扩散,有效地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31]。NSF通过该评价体系分别在质和量上衡量研究产业界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各个中心从事高质量的研究。其次,在设计评价流程方面,主要体现在NSF为每个中心分配的评价者的评价活动上,如收集信息/数据、参加中心的工业咨询委员会(IAB)会议、向研究委员会提交附加的研究提议、提交问卷数据、参加评估会议及中心主任会议、参加评价者会议、提交过程/成果评价总报告等。最后,在设计评价体系指标方面,该计划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撰写评价结果的研究报告、过程/结果调查问卷及评价报告、会议报告。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工业、大学合作者的相关看法和报告来评价中心的过程或成果,以帮助中心主任更好地运作及管理中心。其中,过程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参与合作者的特点及对中心运作的认知度上;成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初期、中期、末期阶段中心活动上。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大学对合作的满意程度及产业界参与者的满意程度等三个方面。年度评价报告内容包括中心现状综述、建设目标、环境/制度、组织问题、研究过程、科研成果、综合分析和重大事件表等。
        3我国产学研合作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评价目标
        产学研合作,既是技术的合作,也是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利益合作。而对这种利益合作的本身则可以看作是一个合作竞争博弈问题[32],合作各方既有合作意愿又有利益上的冲突,是介于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博弈关系,各方在既定合作协议下参与合作的预期目标是不同的[33],各方在合作中越能更多地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它们之间的合作意愿就会越来越强。合理的评价体系就是对各方在合作过程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判断,评价就意味着确定某些预期目标的价值或者将特定价值赋予到某些目标上[34]。但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预期目标不同导致它们的评价目的会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合作意愿也会有所改变。从大学、科研机构角度来构建的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侧重反映的是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升竞争力;从产业界角度来构建的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侧重反映的是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提高效益;从政府管理者角度来构建的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侧重反映的是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来调整政策,引导产学研合作发挥作用。因此,评价产学研合作的侧重点并不是均衡处理的,不同的评价目标会对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目前文献来看,我国对产学研合作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国内对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合作的评价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多侧重对合作绩效评价的研究[35],而忽略对合作过程的评价;二是大多立足于大学、科研机构方面对合作进行评价,而忽略合作对企业的影响。侧重绩效的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主要对活动的投入、产出以及表征活动效率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锁定在专著、论文、项目鉴定、课题结题上,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研究成果的转化并未提出明确要求,这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这类评价往往将目标框定在评价者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使得很多被评者认为有价值的目标被忽视,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通过对I/UCRC计划评价体系的研究,与侧重绩效的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所不同的是,该计划评价体系采用的是侧重产学研合作过程的评价方案,不仅提高了产业界、大学、政府之间的合作质量、效果,而且向NSF及时反馈了合作中的实质性进展,如合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技术瓶颈等。此外,该计划评价体系所关注的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评价认定,凡是有价值的结果都应得到评价的肯定,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合作的结果进行评价,只是这里的结果指的是过程中的结果。
        因此,侧重合作过程的评价目标是构建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评价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首先,侧重产学研合作过程的评价目标,其“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这种过程性的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被评者的绩效或成就。相反,关注的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及时地对被评者的水平、能力、知识或技术的转移情况等做出判断,肯定成就,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是此类评价的重要内容。其次,侧重产学研合作过程的评价目标,其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排名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各被评者之间的差距。从评价标准来看,这种侧重合作过程性的评价属于被评者个体内部的差异评价,也就是说,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此类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被评者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发展情况,促使被评者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被评者下一个结论。
        3.2评价流程
        对产学研合作进行评价,重点是评价的组织实施和工作程序。管理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安排评价工作委托,并在整个评价实施过程中协助评价组织者开展评价活动,但不得干预评价工作,以保持评价工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评价的组织者主要的工作就是设计评价流程,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指标,组织专家开展评价,并以评价机构的名义提交评价报告。评价的被评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提供被评的自评报告,并配合评价工作提供相关的材料等。具体评价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产学研合作评价工作流程
        首先,在评价准备期。评价管理者应确定评价对象,应以“独立评价”的形式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评价工作,并制定出可实际操作的评价工作方案,根据此方案确定评价人员和咨询专家,成立评价小组。
        其次,在评价实施期。被评者需向评价小组提交一份自评报告及相关数据等资料,评价小组根据提交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定期召开阶段性咨询会议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咨询专家根据评价情况提出评价建议、撰写咨询报告。
        最后,在评价完成期。由评价机构出具评价报告,并为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信息咨询和管理参考,同时反馈给被评者,作为改进产学研合作实施管理的参考。
        3.3评价内容
        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评价应集中关注在各方合作的研究、支持、成果三个层面上(如图2)。
        图2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首先,在合作研究方面。(1)评价内容应注重对评价对象人员结构的评价。在评价人员方面,应注重考核领军人物的流动性或过渡性、凝聚力、参与研究工作的访问学者等指标;在结构和内部政策方面,应着重关注一些机制的变化,如人员结构的变化、新的或修正的一些政策或程序等指标。(2)评价内容应注重对评价对象研究活动的评价。应着重考虑研究项目的过程/管理方面的数据、重点研究领域、研究项目的数量及变化、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等评价指标。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指标的反馈信息正确判断出其目前的支持方式是否能更有效地帮助合作者之间开展研究工作以及合作者能否更有效地获得相关资金支持。
        其次,在合作支持方面。(1)评价内容应注重对评价对象环境制度的评价。考核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包含为行业服务的名称及数量、与行业相关的经济指标、在特定行业领域的公司比重、研发比重的变换、特定行业领域的就业变化、在本土与国际上的水平分析、与同行业其他个体的竞争发展等。稳定的资金,包括资金来源、形式等也是考核环境的重要指标。对这些指标的关注反映出参与合作的评价对象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合作中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而与制度相关的评价指标则应考虑研究人员担任职务的变化、政策文件的变化、管理部门支持参与合作的意愿和能力、学科交叉性、联合参与研发等。(2)评价内容应注重对评价对象在运作方面的评价。与运作相关的指标包括应考虑对政府项目过程/管理的结果、招聘、发展建议或规划、非正式的活动等。注重对环境制度方面的评价主要是为了反映出参与合作的评价对象是否得到管理者稳定的资金支持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
        最后,在合作成果方面。评价内容应注重对知识或技术进步、技术转移、教育影响等的评价。直接或间接的工艺改进、新工艺或技术、创新或改进的产品/服务、一些出版物的影响、研究或者教学获得奖项等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出知识或技术的进步。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指标可以考虑后续资金支持方式、专利、产品商业化等方面;与教育影响相关的指标应注重考虑一些相关课程的提高和改进、为研究生/本科生提供学术培训的影响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调查可以及时地帮助管理者衡量出其对评价对象的支持效果。
        3.4评价方法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评价方法是国际组织用于资助项目的评价理论方法。该方法同样被应用在一些研究计划或者项目的评价中。逻辑框架法不仅仅是一个分析程序,更是一种帮助思维的分析模式,通过明确的总体思维,把与项目运作相关的重要关系集中加以分析,以确定“谁”在为“谁”干“什么”,“什么时间”、“为什么”以及“怎么干”。通过应用逻辑框架法来确定目标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评价分析出研究或者项目的效率、效果、影响和持续性等。因此,可以考虑采用逻辑框架法作为评价产学研合作的理论方法。管理者应重点关注合作研究、支持和成果三个层面,围绕产学研合作中的研究计划或项目实施的整个链条展开评价工作,主要包括输入、活动、产出、短期影响收益和长期影响收益等环节。
        此外,评价实践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案头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于科技活动的产出一般采取实地调研的方法予以评价;问卷调查在科技评价活动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尤其是综合性的评价活动;比较研究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在目标实现方面的前后比较中经常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等定量评价方法对于群体评估应用比较普遍。
        针对产学研合作的评价,在构建的基于逻辑框架法的评价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在输入、活动、产出、短期影响收益和长期影响收益等各个环节采取相适应的评价技术方法,包括:
        (1)在输入环节上,采用专家评议的技术方法对规划方案的机制、流程、活动性、目的性以及是否能实现方案目标、是否有相关配套的投资或倡议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调查或统计结果的方法可以对是否有合作伙伴(利益相关者)参与做出判断;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或者案例研究分析方法可以对如何加强计划的转变过程进行评价;对长期的收益、回报等方面则采用成果效益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2)在活动环节上,大多数都采用比较的评价方法。例如,将正在研发的技术与目标中提出的技术进行跟踪比较可以评价出研究技术的发展情况;将活动的地域分布与提出的目标进行比较可以评价出全国范围内活动的区域分布情况;将参与者与目标中对参与者提出的要求进行比较可以评价出合作参与的程度。
        (3)在产出环节上,比较研究的方法同样可以评价出哪些技术可以成功地作为原型技术;对第一个用于商业的技术跟踪可以评价出哪些技术适宜商业化;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可以评价出版物或专利的数量,知识是否以出版物或专利的形式在进行转移;通过对如演讲、会议、在线网站等形式的信息传播的跟踪,可以评价出新创造的知识的潜在客户需求;通过调查、访问、案例研究的方法可以评价出技术转移的障碍。
        (4)在短期影响收益环节上,通过比较的方法也可以评价出技术在研究领域中的用途;采用案例研究、调查、访问的方法可以评价出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早期优缺点、是否采用技术的原因;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主要是现在与未来的对比)可以判断出用户网络是否在增加。
        (5)在长期影响收益环节上,调查或统计的方法可以计算出采用该项技术的潜在用户的比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用来判断区域网络用户是否在增加;采访、文件及数据库检索、引文及许可的跟踪分析方法可以比较出知识和创新的影响;市场分析的方法可以评价出行业或供应链中的新技术;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则可以评价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探讨,在借鉴I/UCRC案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适应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准备期、实施期以及完成期三个阶段的评价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与评价的主要载体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尤其应将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与评价结合起来进行政策设计。
        第一,加强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管理。政府的支持是大学、科研机构与产业界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动力,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引导、保障、沟通作用,通过提供公共计划等政策工具来缓解合作各方在技术、文化、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冲突;应加强产业合作计划的战略思考,产业界的参与往往以直接盈利为目的,而对战略性的考虑较少,制定战略性产业合作计划,不仅可以带动产业界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还可以约束和保障产业界参与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发展尤为重要。
        第二,完善产学研合作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多侧重以合作过程作为评价目标,选取促进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如通过对合作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来更加准确地把握产学研合作的变化规律。随着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逐步增强、评价体系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可进一步引导促进技术成果有效地服务于行业需求。
        此外,构建产学研合作评价体系还应考虑评价阶段与评价指标的相对应性。不同的发展周期,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评价指标也应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如对于初次评价,指标体系要显示出与初期阶段相适应的特点,应将此阶段的建设重点目标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1]倪鹏飞.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贾书堂.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思考[J].经济论坛,1995(10): 37-38. 胡恩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 54-57.吕海萍,龚建立,王飞绒.产学研结合的动力:障碍机制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2): 58-62.
    [2]
    [3]Chakravarty S P, Goddard J A, Hodgkinson L.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elec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2004, 8(2): 187-197.
    [4]
    [5]
    游文明,周胜,冷得彤.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 9-12.
    [6]
    张薇,董瑜,赵亚娟,等.产学研结合的国际比较[J].科学观察,2008, 3(2): 5-11.
    [7]Zhone X, Yang X.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reform and its impact on China'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7, 29(3): 317-325.
    [8]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0(29): 109-123.
    [9]Etzkowitz H. Networks of innov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riple helix er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2, 1(1): 7-20.
    [10]Geisler E. Intersector technology cooperation: Hard myths, soft facts[J]. Technovation, 1997, 17(6): 309-320.
    [11]University-Private Sector Research Partnerships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EB_OL].[2008-11-01]. http://www.white house.gov/files/documents/ostp/PCAST/past_research_partner ship_report_BOOK.pdf.
    [12]Leydesdorff L. The triple helix: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nov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0(29): 243-255.
    [13]Etzkowitz H, Klofsten M. The innovating region: Toward a theory of knowledge-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J]. R&D Management, 2005, 35(3): 243-255.
    [14]Louis-Michel L, Laframboise M, Larivière V, et al..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on the scientific impact of publications: The Canadian case(1980-2005)[J]. Research Evaluation, 2008, 17(3): 227-232.
    [15]Adams J D, Chiang E P, Jensen J L.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EB/OL].[2003-10-01]. Inc in Its Series NBER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7612, http://www.nber.org/papers/w7612.pdf.
    [16]
    顾淑林.技术评估的缘起与传播: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宏观决策[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6): 20-31.
    [17]Gray D O, Behrens T R, Oldsman E. Industry-university linkage mechanisms in the United States[C].//Brimble P.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odalitie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in the APEC region. Bangkok: Ministry of University Affairs, 1996.
    [18]Coburn C. Partnerships: A compendium of state and federal cooperative technology programs[M]. Columbus: Battelle, 1995.
    [19]
    连燕华,马晓光.关于科技评价的思考与探索[C].中国科学技术指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247-251.
    [20]
    赵京波,张屹山.美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1(12): 118-121.
    [21]
    汪佩伟,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 17(7): 113-115.
    [22]
    张先恩.科学技术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3]
    周文泳,尤建新,郑海鳌.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4]
    张卫国,李江.基于演化博弈的产学研合作稳定性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 25-27.
    [25]I/UCRC.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EB/OL].http://www.nsf.gov/eng/iip/iucrc/.
    [26]Adams J D, Chiang E P, Starkey K.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1(26): 73-86.
    [27]Uc Davis B, Sensor B. About BSAC[EB/OL].http://www .bsac.eecs.berkeley.edu/about/.
    [28]Center for Process Analysis & Control. CAPC website[EB/OL].http://depts.washington.edu/cpac/.
    [29]Arbegast W, Logar A, Corwin E. The center for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 A case study for managing a multi-site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EB/OL].http://cfsp.sdsmt.edu/guide/CFSP.
    [30]Gray 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I/UCRC) program: Primer on program background, status and evaluation findings[EB/OL].http://www.ncsu.edu/iucrc/IUCRC%20Evaluation%20Primer.pdf.
    [31]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 Model partnerships[EB/OL].[1997-05-27]. http://www.nsf.gov/pubs/1997/nsf9397/nsf9397.txt.
    [32]
    彼得·罗希,马克·李普希,霍华德·弗里曼.评估:方法与技术[M].第七版.邱泽奇,王旭辉,刘月,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3]Andrea B, Andrea P.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J]. R&D Management, 1994(24): 229-247.
    [34]
    王浩,梁耀明.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 56-61.
    [35]
     

Tags:产学研合作过程管理与评价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