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企业迷茫期应求颠覆 定位理论是作茧自缚
(原标题:对话张瑞敏: 迷茫的企业 如何转型)
我的压力是,研究了全世界所有的交接班方式后,我认为现在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你所有交接的是一个集权的体系,而不是一个创业的平台。所以我的任务和压力就是尽快把海尔打造成一个创业的体系、创业的生态,届时不管谁来接,都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动。
现在是从规模经济变成了社群经济,规模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是分离的;但社群经济时代,我一定要知道你是谁,你也一定要参与到我的品牌来,产品与用户之间是交互的关系。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战略迷茫期,低增长成为新常态,新经济花样迭出,经典管理理论不断受到挑战。在这样一个时空膨胀、想象力爆发、可能性无限的时代,传统企业却更容易陷入战略迷茫。
在这样的战略迷茫期,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是如何思考未来的?谁会成为海尔的新统帅?中小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绝地求生?笔者与张瑞敏的一番交流,希望能为处在战略迷茫期的企业提供一点参考。
颠覆自己以变应变
李光斗:任正非曾说华为进入“无人区”大家都没了方向感;海尔也曾提出:“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在这样的战略迷茫期,企业如何找到方向,海尔的下一步向何处去?
张瑞敏: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会出现战略的迷茫?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所有遵循的经典经济管理理论,被互联网时代颠覆了,而新的体系还没有完善。
以前的品牌战略,是宣传导向型的,谁的声浪大听谁的,居高临下,以我为中心,向顾客灌输。传统经济是规模经济,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市场份额余额越大,品牌就越强势;以“我”为中心,我有更多的顾客我就是品牌。而现在是从规模经济变成了社群经济,规模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是分离的;但社群经济时代,我一定要知道你是谁,你也一定要参与到我的品牌来,产品与用户之间是交互的关系。
这是现实,但是对所有企业来讲,你继续迷茫等待,那你就死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自己颠覆自己、改变自己,即使转变的过程非常痛苦。传统的管理理论归结起来就是两条:第一流水线,第二就是科层制,这两条被颠覆了后怎么做呢?我们把一万多名中层去掉了,科层制带来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协调性和一致性,去掉之后,市场就给你协调了,用户就给你协调了。
定位理论是作茧自缚
李光斗:美国的定位理论在中国曾风靡一时,西方专家曾建议中国企业要聚焦,比如联想应该专注做电脑,格力应该专注做空调,海尔应该专注做冰箱,如果业务延伸得太宽泛了,会摊薄品牌的价值。怎么看西方的“定位”理论?
张瑞敏: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定位理论是传统经济时代的产物,是让厂家以我为中心给消费者的心智定位。在互联网时代,这是作茧自缚。
李光斗:现在80、90后成为消费主流,他们对传统大品牌无感,更关注舶来的、小众的互动型品牌,海尔如何和年轻化的消费者沟通?海尔的品牌年轻化有哪些举措?
张瑞敏:品牌年轻化非常重要,战略上必须重视,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吸引年轻人进来,要让年轻人进来之前“趋之若鹜”,进来之后“不离不弃”。
例如我们的游戏本“雷神”(海尔孵化的新品牌)是年轻人做起来的,这些人上来之后这个平台就会越办越大,开始做硬件,现在从硬件发展到软件,这和过去的方向不一样了。再如网友对长大后海尔兄弟脑洞大开的解读,可以理解为一种娱乐化传播,新的海尔兄弟形象就借助了网友的智慧,这种互动式的传播,更容易让消费者兴奋,海尔乐见其成。
海尔的未来战略中也提出要做平台、做生态圈,但不会直接做品牌本身,更多地会扮演一个渠道打通者角色。比如海尔的智能冰箱,未来可能就是免费的,硬件免费成为一个渠道,我们会和比如生鲜、食品企业合作,通过智能冰箱购买这些食物,还可以进行管理,冰箱里有什么,哪些要过期了,智能冰箱都会有显示。
Tags:张瑞敏企业迷茫期应求颠覆 定位理论是作茧自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