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水平的“未观测经济”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是无形的,这话也可以理解成,它是未被观测的。在企业微观水平上,比如,在效率上,什么未被观测到?毫无疑问是效能。
“信息化提高效率”这个说法很常见,但它其实是非常可疑的,因为它并没有说到点子上。“信息化提高效率”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举个例子,笔者记得早年在国务院信息办时,部长带一干人等从天津回北京,在路边吃包子。出于职业习惯,问人家卖包子的老两口,搞没搞信息化。老两口听不懂信息化,于是问有没有电脑,答曰没有。问想不想买电脑,答曰不想。问为什么,说如果买了电脑(那时一台两三万元),卖包子就赔了。卖包子用手指头就算得过来,如果算一光年的数,用电脑倒是效率高。但数包子这件事,用电脑算确实不如用手指头算:电脑还没启动完,人家早算出来了。
上述例子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当事情太简单的时候,信息化可能不仅不能提高效率,还可能降低效率。“信息化提高效率”的前提,至少应该是事情复杂到一定程度。
效能简单地说,就是相对于复杂性的效率。
在东北,笔者听到一则趣闻。有位油田的老同志热衷于电脑,用程序管理每天大量重复的工作,将加油站管得井井有条。但他的徒弟对电脑不感兴趣,接班后把他师傅那套软件全撂一边了,工作也没有耽误。这个徒弟错了吗?
师傅效率高,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但那位徒弟的反应,只能说明,具体到他那里,信息化对工作可有可无。信息化之必不可少,可能并不是因为它可以提高效率这一点。这个结论可能出人意料。
在海尔,张瑞敏搞信息化,是因为“效率不一定很低,但是很多事情的有效性不高”。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效率失灵”。张瑞敏举的例子是打靶。效率是相对于射击而言的,指套牢目标后,如何有效射击。但效能却是相对于打中而言的,靶子移动了,射击虽然高效率,却没有打中目标。因此张瑞敏说:“所有中国企业都面临着这种挑战,即如何在速度中做到准确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做到有效能。”
油田老师傅干的,是企业信息化,瞄准的是“大量重复”的不变的靶子;张瑞敏干的,是信息化企业,瞄准的是千变万化的靶子。那位徒弟,如果只是追求效率,凭心算管理一样有效;但如果市场和需求快速多变,导致光效率高赚不来钱的时候,他就不会把信息化撂一边了。
因而,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在企业微观水平未被观测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效能这一产出。
效能在方法上应该怎么测呢?我们知道,美军有一种理论,叫基于效果作战,或基于目标作战。这里的基于效果或基于目标,就是一种新方法。基于效果或基于目标,都有特指,特指动态效果和动态目标,也就是打飞靶。即基于快速变化的目标,以及目标快速变化后仍能准确达到效果。
这意味着测评方法的重大改变。不再是测效率,而是测效率的变化率,即相对于不同的时空变化尺度,取两点以上的效率值,一看它们之间的变化率,二看变化率的斜率(即相对于变化尺度是递增还是递减)。结果就可以看出以前未被观测的一个核心产出值:随着市场和需求变化加速,企业反应是越灵活,还是越僵化。效能值,就是灵活应变值,俗称企业活力。效能测评方法改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
Tags:企业水平的“未观测经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