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学术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一个民族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各种突出问题,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就是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学术成果的筛选、鉴别与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术研究的“指挥棒”。多年来,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总体上呈现从主观定性向客观定量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增强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体现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也为了与国际评价标准接轨,我国开始确立以学术期刊、专业评价机构为主体,以学术成果发表的数量、等级以及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这种学术评价体系在过去一个时期对于增强学术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激发科研人员的学术热情,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暴露。由于这种学术评价体系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容易引发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导致科研人员重量轻质、重载体轻内容、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短期效应轻长期效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对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构建起立足我国实际、遵循科研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
坚持价值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更为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综观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之一就是构建并持续论证国家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合理性。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必须注重价值引领,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兴趣爱好,学术评价体系要引导其将自身兴趣爱好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着力点,从而推出更多饱含家国情怀、富有责任担当的学术成果,推出更多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学术成果。
创新指标体系。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是否科学,直接决定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创新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应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质与量并重,以质为先。在发挥专业评价机构作用的同时,辅之以业内同行评价,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在关注学术成果数量的基础上,可适当引入代表作制度作为补充。在影响因子的使用上,考虑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学科间的差异,不能简单进行横向对比。在成果形式的评价上,兼顾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而且,学术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科研产出成果,还应扩展至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
凸显中国话语。当前,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基本范式、价值判断标准等方面,西方大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直接影响着学术评价标准。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避免过度推崇西方话语体系、过于注重西方学术标准的问题,有利于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要在学术成果的判断上打造中国标准、发出中国声音。当然,学术标准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看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和解释力。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更大的学术勇气、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凝练标志性概念,形成更多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理论成果。
(作者为云南大学副教授)
Tags:发挥好学术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