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器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发展人工智能也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着力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产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发展,机器人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所谓机器人,应包括机器和人两个部分,即机器人=机器+人工智能。未来10年,人类将进入智能制造时代,机器人产业也将迎来转型升级,进入到2.0时代。 有的机器人只是自动化机器 机器人应该是另外一个新兴群体,一个区别于人类,又服从和服务于人类的特殊群体。当前,国家应积极构建以广州—东莞—佛山—深圳、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北京—天津、成都—重庆为主轴的几条高科技走廊,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科技研发—孵化中心、人才教育中心、资本中心,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生产加工基地逐步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区转移。
几年前,当第一次看见机器人的时候我失望了,因为这些机器人怎么看都不像“人”,也不具备人的行为能力,不知道“机器人”这个概念究竟是怎么提出来的。想了很久,我觉得准确地说,这些机器人应该是自动化机器。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人类做一些事情就叫它“机器人”。所有的科技、机械发明,不都是为了代替人类从事一些劳动吗?难道仅仅因为它们长得有点像人类的手臂就叫作“机器人”?
国际上针对“机器人”的概念有很多,比较通行的是: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我无意否定上述定义,简单理解“机器人”的概念,就是自动化生产工具。但我认为用发展的眼光看,如果要全面、真实地表达机器人的含义,机器人=机器+人工智能。这里所说的“机器”,即“自动化的机器”,也是指“传统机器人”。之所以觉得它不够完美,是因为缺少了“人工智能”这个核心要素。
不管怎么说,机器人至少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机器,二是“人”。“机器”就是自动化的机器,“人”就是人工智能。现阶段我们只完成了第一个部分“机器”,已基本实现了机器的半自动化甚至部分全自动化。“人”的部分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机器人”本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但长达半个世纪以来,人们滥用了这个概念,现在随便一个带有一点自动化的东西都被称为“机器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如果我们今天所称的机器人是作为“机器人大家庭”一员的话,那应该是初级阶段的产物,原因在于现有“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尤其是人工智能水平还非常低,远远不能替代人类从事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姑且称之为“机器人1.0时代”,也就是“传统机器人时代”。
那么,“机器人2.0时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我认为,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水平,初步实现人与机器协作的能力。之所以说“一定的人工智能水平”,是因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把握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其感知和认知能力,以及机器的深度学习能力等,还需要深入研究。可喜的是,谷歌机器人军团的“大狗”“骡子”等机器人产品让我们脑洞大开,它们可以背负200公斤的货物自行爬楼梯,可以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奔跑,可以保持自我平衡,可以担负作战任务,几乎垄断了全球特种机器人市场。
谷歌、IBM、微软,还有若干美国互联网大佬在机器人领域都颇有建树。很难想象,美国这么多行业翘楚正在努力开辟一个全新的机器人时代,而且其布局已基本完成。是时候引起我们的警醒了。当国内企业还一门心思想在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传统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领域力图实现自主化时,还想在国内布局更多机器手臂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视外面的喧嚣。事实上,机器人行业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