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产业经济 >> 能源 >> 正文

解振华:气候问题源于发展 只能通过发展路径创新解决

http://www.newdu.com 2016/11/7 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5日讯 (记者 段丹峰)11月5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报刊协会和中国经济网联合主办,中国微能源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办的2016泰山论坛暨《巴黎协定》实施研讨会、中国微能源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年会在京召开。

  研讨会适逢《巴黎协定》11月4日正式生效, 作为巴黎气候协定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全国政协资环委副主任解振华在该协定艰难的签订过程中充分展现了非凡的中国智慧,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之路。

  论坛上,解振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创新与选择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发展,最终也只能通过发展路径和增长方式的创新加以解决。

  据解振华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实践清晰地描绘出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轨迹和蓝图。我国2009年和2015年分别向国际社会承诺了2020年、203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以2005年为基年,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2030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20年达到15%左右,2030年达到20%左右;森林储积量2020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30年增加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

  他表示,峰值等自主贡献目标的确定,实际上建立了中国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倒逼机制。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显著的成效。经济发展、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节能提高能效效果明显、碳排放强度大幅度低、非化石能源利用快速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下降、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林业碳汇、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没有随GDP同步增长。

  解振华表示,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发展的轨迹逐步绿色化、低碳化。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其结果必然是碳排放与GDP增长逐渐“脱钩”,在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实现脱碳发展。

  但同时,解振华也坦言,“尽管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发展潜力”,

  对此,解振华表示,《巴黎协定》鼓励各方制定到2050年的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也对能源基础设施和相关部门提高能效的技术发展方向选择与长期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的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对2030年之前减排的部署大多进行了比较吹捧的论证,籍此展现了如上所述的广泛投资领域和投资潜力。

  “但对2030年之后到2050年更长远的战略部署,我们还需进一步抓紧加快充分论证,这些和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克服固定资产投资的锁定效应并降低沉没成本密切相关,对保障未来三四十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必须发挥定制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度优势,未雨绸缪,及早统筹布局。”解振华说到。

  以下是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2016年泰山论坛暨《巴黎协定》实施研讨会。这次会议以“互联网+绿色能源”为主题,对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增强低碳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借着这个机会,主要结合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气侯治理的国际背景,向各位汇报一下中国政府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侯变化方面,已经和将要做的各项工作,这些工作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去年和今年,全球发生了三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分别是推动经济复苏、消除贫困和应对气侯变化。这三类属于不同的全球挑战,从气侯变化这个领域说起,讲讲这三件事。

  其一,2015年底召开了由196个国家参加的,第21届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大会,也就是我们讲的巴黎气侯大会。这次会议成功地达成了巴黎协定,在全球气侯治理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协定》提出了全球实现低碳、气侯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重申了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长期目标,同时注意到实现1.5摄氏度目标的重要性,全球排放应尽早达峰、本世纪下半叶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相平衡的中长期目标,鼓励各方制定到2050年的中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协定明确了2020年后继续加强公约的实施,遵循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协定也创新了各国行动模式,确认了以国家自主贡献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机制安排。协定规定,各方定期提交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贡献由国家自主决定,各国通过相关国内政策措施来加以落实。建立促进性、鼓励性的每五年开展全球盘点机制。各方根据盘点结果,以自主决定的方式强化行动。

  其二是,2015年9月联合国举行的历史性首脑会议上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于今年1月1日启动实施,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未来的趋势,标志着人类社会就发展的观念和理想目标达成了最新的战略共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议程在发展、社会和环境三大维度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倡导综合、包容、共享、绿色的发展理念,涵盖了包括气候变化的17个具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支持实现这些目标和融资、体制和政策改革等提出了倡议,其内容是一张旨在结束全球贫困、为所有人构建有尊严生活、不让一个人被落下的路线图。

  其三是,今年九月由中国作为主席国在杭州召开的G20首脑峰会。在这次峰会上,首次将有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组成的G20峰会的使命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短期应急政策协调转向,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长期发展战略问题纳入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协调与合作范围,致力于更加综合与长远地探索全球走出历时已久的衰退、走向可持续繁荣的发展道路,促进全球经济的长期复苏。这次峰会在倡导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千秋气候变化挑战、号召创新增长方式等方面所取得成果,对指引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中美两国参加巴黎协定的文书,进一步发出了中美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碳排放国携手落实巴黎协定、共同推动低碳发展的积极信号。在中美的带动下,主要经济体纷纷加速批准巴黎协定,欧盟更是创造性地改变了内部法律程序和议事规则,在成员国全部批约前完成并交存了批约文书,使巴黎协定与今年10月5日达到了55个以上缔约方批准、占全球排放55%以上的双“55”生效门槛,于11月4日也就是昨天正式生效。巴黎协定生效速度之快在国际法领域史无前例,创造了全球治理中的一个奇迹,同时也反映出全球向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各国都要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道义制高点,积极承担责任,主动做出贡献。今年11月8日—17日将举行马拉喀什气候变化大会,这是巴黎气候协定达成和生效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会议将以落实巴黎气候协定为主要任务,对进一步谈判巴黎协定落实涉及的机制和细则做出安排,并已加速落实各方已经作出地2020年前承诺,为2020年后落实巴黎协定、加强气候行动奠定互信基础。马拉喀什大会还将进一步鼓励城市、企业、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动员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这三件大事关系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目前,各国都在采取措施、行动落实“协定”和“议程”。全球已有190多个国家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各国也都在奇偶及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政府也发布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家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创新与选择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源于发展,最终也只能通过发展路径和增长方式的创新加以解决。18世纪中叶爆发工业革命以来,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并大量投入资本和劳动力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采用的是外延式发展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但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进程表明: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后,经济结构、产业定位、经济活动等内容都发生了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增长的动能在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分布,更加向后者倾斜,这相应带来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能源资源使用效率的持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持续上升并会超过制造业的占比;与投资相比,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占比显著上升;能源消费、局地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分布也将从以重化工业部门为主逐步转移到建筑、交通比重大幅上升的格局;在收入分配格局上中等收入人群占比将大幅上升。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还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例如人均GDP达到2.0-2.5万美元时,能源相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峰值。在人口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相应排放总量也将达到峰值。但不发达国家也呈现了不同的路径,即达到相似人均收入水平时人均排放的差异较大。

  美国达到排放峰值时的排放水平是人均超过了20吨二氧化碳,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都在人均18吨左右,德国接近15吨;而日本和欧盟水平则在10吨左右,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均峰值水平则不到10吨。这些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我们构造一个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与气候治理体系,能够在发达国家率先强化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后期发展中国家将可能以相对较低的人均排放水平达到与发达国家相似人均收入水平。如果是实现了这一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就实现了发展路径创新,从历史的观点看,发展中国家可以比发达国家做得更好,这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做出历史性的贡献。结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从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温室气体排放与收入水平具有对应关系,我们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在促进收入不断提高、提别是促进实现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教育等目标的前提下,探索更为智慧、更为有效率、更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发展路径,寻求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的创新,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通过发展路径创新解决恢复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机会、加强经济安全和改善民生的任务。由此看来,“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之间的协同落实十分重要和紧迫。它不但将发展、环境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还是系统解决全球、区域环境困境的有效方法,在未来必定会带来全球经济和主要国别经济全新的面貌,对于全球经济走出萧条、确定新的结构调整方向、形成新的增长动能、重新走向可持续的繁荣意义重大。经过各国艰苦努力、充分协商取得共识,达成协议,明确了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通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和气候安全、确保所有人共享繁荣的共同目标。

  我国发展战略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潮流高度一致。我国十八大以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同时,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通过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促进实现中国两个百年梦想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战略高度而做出这番论断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为什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巴黎协定谈判、签署、生效以为履约等全过程的工作,通过成功谈判中美、中法、中欧、中国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多个联合声明,亲自出席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并发表重要演讲,以及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与奥巴马总统共同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了本国批准巴黎协定的法律文件,展示了我国支持巴黎协定强有力的政治意愿和决心,并为巴黎协定形成的全过程做出了直接的重要贡献。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就是要把建立和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过程视为中国经济不断走向现代化、不断转变结构、提质升级、创新增长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就是要主动自觉地将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举措统筹在当前正在不断深入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重要大战略部署中去,通过顶层设计形成合力而使之成为落实这些重大战略部署的抓手和助推器。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实践清晰地描绘出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轨迹和蓝图。我国2009年和2015年分别向国际社会承诺了2020年、203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以2005年为基年,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2030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20年达到15%左右,2030年达到20%左右;森林储积量2020年增加13亿立方米,2030年增加45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达峰。峰值等自主贡献目标的确定,实际上建立了中国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倒逼机制。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取得显著的成效。

  经济发展。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59万亿元,2010年为40.89万亿元,2015年为67.67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92.7万亿元,15年实现GDP翻两番。

  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1.4%上升到2010年的43.1%、2015年的50.5%,规划到2020年将达到56%。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下降到2015年64%,规划2020年进一步下降至60%,预计2030年将下降至55%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7.4%逐步增加到2015年的12%,规划到2020年达到15%,预计2030年将达到20%左右。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据统计测算,2015年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21.7%以上,2020年将比2015年再提高15%。我国主要资源由2002年每吨产出4927元价值增加到2015年的每吨产出5994元价值,预计到2020年增加到每吨产出6893元价值。

  节能提高能效效果明显。“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9.1%、18.2%和15%,预计到2030年比2005年降低60%左右。建筑、交通节能进展明显。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5亿平方米,约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的38%;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在2011年至2015年之间增加45倍。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以年均5.1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5%的增长,累计节能15.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亿吨。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088吨下降到2015年的0.721吨。

  碳排放强渡大幅度低。2015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38%以上,到2020年将比2015年再下降18%,将比2005年下降45%以上。到2030年,将比2005年下降60%—65%,二氧化碳排放争取尽早到达峰值。

  非化石能源利用快速发展。2015年与2005年相比,水电装机容量增加1.7倍(3.19亿千瓦、1.17亿千瓦);风电装机增加100.8倍(1.29亿千瓦、12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增加615.9倍(4318万千瓦、7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增加3.8倍(950万千瓦、200万千瓦);核电装机增加2.9倍(2643万千瓦、685万千瓦)。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再增加3100万千瓦,风电装机增加71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增加约5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增加3160万千瓦。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占全球装机总量的25.45%。根据彭博社新能源财经的最新数据,中国目前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最大投资国,2015年投资额达到1105亿美元,同期美国境内的清洁能源总投资额在2015年为560亿美元,中国投资额接近于美国2倍。

  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下降。2015年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28.2%,二氧化硫排放下降27.1%。与2010年相比,氨氮排放下降13%,氮氧化物排放下降18.6%。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林业碳汇。2005年代到201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由18.2%增加到21.63%(面积由1.7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森林蓄积量2015年(达151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28亿立方米,已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的目标;2030年将(达到168亿立方米)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没有随GDP同步增长。与2005年相比,2015年我国GDP增长了1.48倍,同期二氧化碳排放(不含林业碳汇)仅增长了53.47%。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015年比2005年只增长64.8%,预计2020年比2005年增长91.6%。(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6.1亿吨标准煤,2015年代为43亿吨标准煤,预计2020年为50亿吨标准煤。)

  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发展的轨迹逐步绿色化、低碳化。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其结果必然是碳排放与GDP增长逐渐“脱钩”,在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实现脱碳发展。同时,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政策支持“组合拳”,仅2015恩年一般公共预算节能环保支出就达到4818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6%。

  尽管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发展潜力。据世行报告,近20年中国累计节能量占全球52%,但2014年我国单位国内什么总值按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1.7倍,远高于发达国家。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水平和电机系统平均运行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节能潜力仍然巨大。水资源产出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62%,约是英国和日本的6.5倍。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一位,接近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排放量的总和;人均排放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虽然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仍只有12%,而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有1/4的能源消费来自于非化石能源。主要资源产出率与先进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建筑、交通、农业、消费等领域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资源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必须坚持创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才能补齐短板,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应对气侯变化仍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要在确保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快转型升级,继续深化节能减排、提高效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等政策措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我国已经确定自主贡献目标,实际上建立了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倒逼机制,也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投入来看。据有关研究机构初步估算,按2010年价格计算,从2005年到2030年,我国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任务,大约需要投入4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6.7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已投入10.4万亿元,未来15年代还将投入约30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每年平均超过1.5万亿美元,大约是美国的4.4倍。

  从产业规模来看。绿色低碳产业目前就业人数为2400万人,未来15年还将吸纳4500万人就业,总计吸纳6900万人就业。

  从鼓励创新来看。降低减碳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引进市场机制以及加强政府监管。技术创新方面,大力推动新能源发电技术、化石能源利用清洁低碳技术、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广绿色建筑,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碳定价和市场交易机制方面,计划2017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航空等8个主要工业行业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约7000家,总排放占当前全国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全面建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需要较长时间,2020年后将视市场建设运行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完善。政府监管方面,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立法,制定规划、目标、完善标准,建立配套的价格、税收、财政金融政策,动员全社会参与,强化法律法规的监督和问责,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

  从全球来看,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市场更大。据有关研究机构估计,到2030年全球有90万亿美元的新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绿色低碳化。世行宣布最新气侯变化行动计划,到2020年每年提供290亿美元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新增(30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目标)。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报告称,全球风能市场未来五年装机容量翻一番(由2015年433吉瓦到2020年增加到792吉瓦)。今日,麦肯锡公司发表《绿色化未来,改变工业能源使用方式的新技术》最新报告称,占全球能源使用量近一半的制造业预计每年可通过管理创新和节能技术投资减少6000亿美元的能源支出。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已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INDC),据有关机构评估,现有INDC可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7摄氏度,离2摄氏度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美国与澳大利亚分别承诺与2005年相比,2005年和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6%到28%;巴西承诺2025年与2005年代相比,减排37%;到2030年,欧盟承诺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0%,加拿大承诺与2005年相比减排30%,日本承诺与2005年相比减排26%,印度承诺与2005年相比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33%到35%;南非承诺到2030年,大约减排614兆吨二氧化碳。)未来还会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的目标,如欧盟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从2014年的16%提高到27%。欧盟发布的《2050年能源路线图》提出,2050恩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将达到55%。奥地利有的州已实现100%绿色供电。非洲计划大幅度提高太阳能使用量,印度已建立了国际太阳能联盟,巴西提出大力发展生物燃料。这些情况表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向已成共识,能源革命已经成为大趋势,只有抢占低碳技术和低碳市场先机,才能占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在应对前述三个全球挑战的努力中,经济复苏、反垄断、应对气变,基础设施投资居于核心位置。巴黎协定鼓励各方制定到2050年的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也对能源基础设施和相关部门提高能效的技术发展方向选择与长期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在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的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对2030年之前减排的部署大多进行了比较吹捧的论证,籍此展现了如上所述的广泛投资领域和投资潜力。但对2030年之后到2050年更长远的战略部署,我们还需进一步抓紧加快充分论证,这些和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克服固定资产投资的锁定效应并降低沉没成本密切相关,对保障未来三四十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必须发挥定制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度优势,未雨绸缪,及早统筹布局。例如,以能源结构长期低碳化转型为例,2050年的长远愿景是非化石能源将达到更高的占比。而现在才达到12%,如何在30年的时间里过渡到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目标上去呢?过渡的实际步骤和可行性如何?这涉及对现有消耗消耗约50%煤炭的9亿多千瓦煤电装机在几十年大时间尺度内的配置,涉及以什么样的碳强度甚至零碳能源在什么时间框架内替代现在占煤炭使用50%的散煤;涉及到在多大范围、以多快的速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气的占比,实现财务可行、经济合理、技术可靠地即满足未来的能源服务需求,又自觉有序地实现长期低碳目标?这还涉及未来电网的战略布局及能源供应与使用系统在集中使用模式和分布式使用模式之间的布局。再以实现未来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能效改善潜力为例,在农业、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支持能效改善也将涉及采纳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系统优化的问题,这些战略选择和部署,都与长期发展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从长期实现2摄氏度温升目标的要求看,在农业和制造业等部门控制甲烷、HFC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任务的性将不断上升,相应也将会形成投资的潜力。因此,深入研究、综合论证国家中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对于给中长期投资者的技术研发者发出稳定明确的战略政策信号和前后一致的投资回报预期,支持其做出投资与研发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履行巴黎协定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在现有分项规划的基础上,抓紧推进这一战略的制定和整合。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一以贯之,奋力工作,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希望本次会议汇集各方智慧,不断创新发展思想理念、分享先进技术和最佳实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再次对本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谢谢大家!

Tags:解振华:气候问题源于发展,只能通过发展路径创新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