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已在路上,多个企业合并重组后,煤与电的联姻备受关注。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发电”)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神华”)将要合并,但随即中国神华回应没有接到消息。两家公司合并的传闻由来已久,业务上的重合度、国企改革的大风向都给两家公司的合并增加了可能,不过,煤电联姻利益博弈难题如何破解仍考验合作双方。
再现合并传闻
大唐发电与中国神华再现合并传闻。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已要求神华集团与大唐集团讨论合并可能性”,这一消息瞬间引发行业内和资本市场关注。3月30日上午,受传闻影响,大唐发电的股价开始上涨,盘中冲击涨停,涨幅超过9.5%。
上述消息称,有国有企业监管机构负责人表示,这次合并是建立在努力减少工业产能过剩、加快推动国有部门改革,并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这样一个核心思想指导下开展的。中国正在加快合并及并购煤炭、电力、机械和钢铁领域的国有企业。
去年6月30日,大唐发电以1元对价将煤化工业务剥离完成,转让给中新能化。根据最新消息显示,该公司不迟于2018年10月将河北火电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同时承诺注入湖南、河北以外的其他火电资产,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分析人士称,大唐发电剥离煤化工业务意在甩包袱。
3月30日午间,大唐发电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注意到部分媒体发布的相关传闻报道,经与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沟通,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表示未接到消息,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事项。同时,神华集团新闻发言人也向媒体澄清,目前没有接到相关消息,如有消息会对外发布公告。
并非空穴来风
合并传闻并没有因两家公司澄清结束。有业界人士认为,双方合并重组的讨论尚在早期阶段,未来如果两家公司能够合并,在国内煤炭与煤电企业中,必将成为资产总值将达到约1.66万亿元的“超级战舰”。
两家企业合并的传闻由来已久。有消息称,国资委鼓励两家公司探讨合并可能,中国神华和大唐发电的业务具有互补性,合并的话也顺应了供给侧改革的努力。大唐发电去年由盈转亏,除了因为出售煤化工业务录得亏损之外,亦受到煤价成本上升的影响。大唐发电预期,今年内地电力市场竞争激烈,发电行业的经营压力仍大,相信行业整合亦是大趋势。
最近中国神华的人事变动也引发外界猜测。今年1月,中国神华总裁韩建国辞去职务。3月28日,神华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调任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目前神华集团暂由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凌文主持全面工作。频繁的人事调整,再次让重组预期升温。中国神华此前在市场没有预期的情况下派巨额特别股息每股2.51元,每股合共派2.97元,总额达590.72亿元,这一分红让两家企业合并传闻的热情也达到最高点。
在国企改革及去产能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对煤炭和电力行业即将开展的行业整合重组充满期待。业内除了中国神华与大唐发电的合并传闻外,市场亦有关于神华集团和中广核、神华集团与中煤集团之间的多个传闻版本。有消息人士称,从双方回应未接到通知的表述来判断,合并也不是毫无可能。在此前宝钢和武钢重组合并中,两方上市公司也曾多次辟谣“未接到任何通知。”但是最终一个钢铁巨头也已诞生。
利益博弈难题待破
如果两家企业能够合并,将在煤炭与火电这两个业务板块上发展成为国内最顶尖的企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目前我国煤电联动并不理想的情况下,中国神华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业绩也增加了合并的可能。
不过, 煤电发展难以联动,互相利益博弈仍是合并过程中乃至合并后的主要难题。此前宁夏七大电企向政府有关部门请求降煤价,不过,由于煤价尚未超出此前煤电企业签署的中长期价格,有关部门表示不会干预煤价。煤企更是依仗煤炭卖方市场强硬回复称:不会降煤价,3月底前不签约就断供。在前几年煤炭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发电企业违约,使得煤炭企业也不得不降价。煤电联动和电力体制改革限制了煤炭企业的定价空间,受产能过剩、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近三年煤价自高位腰斩,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两个行业的不断博弈仍在继续。
林伯强表示,目前大唐发电业绩处于亏损状态,而中国神华仍能保持较好的业绩,未来如果两家企业合并,对于企业来说,今后受到煤价与电价的影响将会比较小,企业的业绩也将趋于稳定。如果这次合并成功,这可能是中国煤炭和电力工业改革的一个良好先例。如果一个公司拥有强大的煤炭和火力发电资产,那么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保持稳定的利润。
根据大唐发电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1.2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26.23亿元。中国神华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净利润为227亿元。
据了解,中国神华目前A股加港股的总市值是3790亿元人民币(H股包含在内),其中包括煤业、电力和物流三大业务。三大板块中,2016年中国神华的煤炭业务经营利润为170.17亿元,发电业务为116.89亿元,运输业务为175.68亿元。北京商报记者 孙麒翔 王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