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贸易额为3.1万亿美元、投资额累计达511亿美元、与53个沿线国家签署了税收协定、与18个沿线国家建设有52个经贸合作区……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课题组发布的一系列数据,彰显出过去三年来,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上述课题组专家成员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最初的倡议逐步走下蓝图,形成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导机制,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超出预期,不仅在国内形成了全国共建的良好局面,而且在国际上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这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未来起飞铺好了跑道。
三年来进展超出预期
9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课题组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三周年进展报告》。《报告》显示,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顶层设计、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
谈及这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亮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相均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就是推动形成了立体化、可持续、多元化的经贸合作新形式。包括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始创造了中长期可持续的合作模式,从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区等平台开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贸合作新内涵。《报告》显示,从2013年6月到2016年6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为3.1万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26%。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额累计已达511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2%。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已与53个沿线国家签署了税收协定;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建设有52个经贸合作区,已通过考核的经贸合作区13个,累计完成投资156亿美元。
相均泳认为,从最初的倡议逐步走下蓝图,形成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导机制,取得了顶层设计、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等方面建设的长足进展,“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在国内形成了全国共建的良好局面,在国际上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为促进各国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伟大倡议。不论从顶层设计还是政策沟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来看,这三年‘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进展都超出预期,这也为未来起飞铺好了跑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贾晋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重视顶层设计加强理解合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相均泳指出,“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建立高效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各部委间的协调机制不足,互相争夺资源和权力的现象仍然存在,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缺乏统筹协调的有效机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此,相均泳建议,要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更加高效有力的全国统筹协调机制,全面统筹协调“一带一路”建设,对内协调各部委、各地区之间的建设,对外全面动态有效监控相关风险。推动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强化合作,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贾晋京也认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建立顶层制度,还要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可以做的方向和不可以做的事情,提升企业“走出去”集群化和相互补充的能力。此外,他认为,目前我国在企业“走出去”的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
针对国外媒体对我国“一带一路”仍存在误解的情况,贾晋京指出,中国要充分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外延,消除或减少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误解,引导各方更好地深入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进而促进共商共建大局的形成。
相均泳建议,一是要加强与海外媒体的合作,积极报道传播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的中国思维和价值观;二是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提升“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对中国倡议的认同感,形成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石。